简体中文    |    BCRC    |    SCRC
 
发布时间:2011年04月20日       发布者: Administrator

 
常规
ID:
10
名称:
English Name:
Arsenic
分子式:
As
相对原子质量/分子量
74.92
含量限值:
 
CAS编号:
7440-38-2
主要来源:
    自然界中主要以硫化物矿形式存在,有雄黄(As4S4)、雌黄(As2S3)、砷黄铁矿(FeAsS)等。由三氧化二砷用碳还原而制得
主要用途:
  砷作合金添加剂生产铅制弹丸、印刷合金、黄铜(冷凝器用)、蓄电池栅板、耐磨合金、高强结构钢及耐蚀钢等。黄铜中含有重量砷时可防止脱锌。高纯砷是制取化合物半导体砷化镓、砷化铟等的原料,也是半导体材料锗和硅的掺杂元素,这些材料广泛用作二极管、发光二极管、红外线发射器、激光器等。砷的化合物还用于制造农药、防腐剂、染料和医药等。
  用于制造硬质合金;黄铜中含有微量砷时可以防止脱锌;砷的化合物可用于杀虫及医疗。砷和它的可溶性化合物都有毒。
 
 
 
理化性质
物理性质:
    有黄、灰、黑褐三种同素异形体。其中灰色晶体具有金属性,脆而硬,具有金属般的光泽,并善于传热导电,易被捣成粉沫。密度5.727克/厘米3。熔点817℃(28大气压),加热到613℃,便可不经液态,直接升华,成为蒸气,砷蒸气具有一股难闻的大蒜臭味。砷的化合价3和5。第一电离能9.81电子伏特。
化学性质:
    游离的砷是相当活泼的。在空气中加热至约200℃时,有萤光出现,于400℃时,会有一种带蓝色的火焰燃烧,并形成白色的氧化砷烟。游离元素易与氟和氮化合,在加热情况亦与大多数金属和非金属发生反应。不溶于水,溶于硝酸和王水,也能溶解于强碱,生成砷酸盐。
 
 
 
电子废物*
电子废物:
    砷在电子产品中的应用主要是砷化镓单晶材料在集成电路中的应用,砷化镓单晶材料是继锗、硅之后发展 起来的新一代半导体材料。它具有迁移率高、禁带宽度大等特点,在工作速度、频率、光电性能和工作环境等许多方面有着硅不可比拟的优势。它是目前最重要、最成熟的化合物半导体材料,主要应用于光电子和微电子领域。
另外,制作PCB板的玻璃纤维,其原料为玻璃球,而玻璃球的成型剂大多就是砒霜(三氧化二砷),因此,PCB板也可能会含有砷。
还有,如果采用了三氧化二锑作阻燃协效剂,由于锑矿伴生有砷,也会导致塑料或油漆、PCB板里含砷。
 
 
 
毒性特性
毒性特性
     急性毒性:LD50:763 mg/kg(大鼠经口);145 mg/kg(小鼠经口)。急性中毒症状为咽干、口渴、流涎、持续性呕吐、腹泻、剧烈头痛、四肢痉挛等,可因心力衰竭或闭尿而死。吸入砷化氢蒸气可发生黄疸、肝硬变,肝、脾肿大等,皮肤接触可触发皮炎、湿疹,严重者可出现溃疡。动物中毒后表现为兴奋不安、黏膜充血、流涎;有呕吐、震颤、腹泻、粥样或水样大便,偶有血便;喘息或呼吸变慢,侧卧,一般在痉挛中死亡。多数动物尿量明显减少,尿有蛋白和红细胞。体温下降。
 
    亚急性和慢性毒性:元素砷不溶于水,无毒性。口服砷化合物引起急性胃肠炎、休克、周围神经病、中毒性心肌炎、肝炎以及抽搐、昏迷等,甚至死亡。大量吸入亦可引起急性中毒,但消化道症状较轻。慢性中毒:长期接触砷化合物引起消化系统症状、肝肾损害,皮肤色素沉着、角化过度或疣状增生,多发性周围神经炎。无机砷化合物已被国际癌症研究中心(IARC)确认为致癌物,可引起肺癌、皮肤癌。不少砷化物对上呼吸道、肺、眼和皮肤有严重的刺激和损害,可起疱、催泪、喷嚏、致盲,以致对中枢神经系统作用而引起全身性中毒。
 
    中毒机理:元素砷毒性较低。砷的无机化合物所致的急性和亚急性中毒主要影响呼吸、消化、心血管、神经和造血系统。砷化合物是原浆毒,对体内蛋白质和多种氨基酸有很强的亲和力,尤与丙酮酸氧化酶的巯基结合,成为丙酮酸氧化酶与砷的复合体,使酶失去活性,影响细胞正常代谢,导致细胞的死亡。代谢的障碍首先危害神经细胞,引起中毒性神经衰弱综合征和多发性神经病等。砷可直接损害血管壁,血管平滑肌麻痹,血管扩张,渗透性增加,致主要脏器充血或出血等。
 
    致癌性: 国际癌症研究所已确认砷的无机物可引起肺癌和皮肤癌。
 
    环境影响:该物质对环境有严重危害,应特别注意对地表水、土壤、大气和饮用水的污染。
 
    迁移转化和降解:砷比汞、铅等更容易发生水流迁移,其迁移去向是经河流到海洋。砷的沉积迁移是砷从水体析出转移到底质中,包括吸附到粘粒上,共沉淀和进入金属离子的沉淀中。生物可以蓄集砷。砷一般都积累在表层,向下迁移困难。
 
    危害分级(GB 5044—85):I级(极度危害)。
 
 
 
检测方法
实验室检测方法:
检测方法
类别
来源
原子荧光光谱法
空气
《工作场所有害物质监测方法》
二乙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银光度法
水质
GB7485-87
氢化物发生-原子吸收法
作业场所空气
WS/T129-1999
二乙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银光度法
土壤
GB/T 17134-1997
二乙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银光度法
固废浸出液
GB/T15555.3-95
火焰光度法
城市生活垃圾
CJ/T105-99
原子吸收法
固体废弃物
《固体废弃物试验分析评价手册》
其他检测方法:
现场应急监测方法
 
    检测管法;便携式数字伏安法;分光光度法(万本太主编:《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应急监测与处理处置技术》)。
 
 
 
备注
备注:
1、环境标准:
     中国(TJ36-79)      居住区大气中有害物质的最高容许浓度          0.003mg/m3(日均值)
     中国(GB5749-85)   生活饮用水水质标准                          0.05mg/L
 
2、防护及应急处理方法:
        (1)皮肤接触:立即脱去被污染的衣着,用肥皂水和清水彻底冲洗皮肤。就医。
       (2)眼睛接触:提起眼睑,用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就医。
        (3)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呼吸困难,给予输氧。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就医。
        (4)食入:催吐。洗胃。给饮牛奶或蛋清。就医。
        (5)呼吸系统防护:可能接触其粉尘时,应该佩戴自吸过滤式防尘口罩。必要时,佩戴空气呼吸器。
        (6)眼睛防护: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
         (7)身体防护:穿胶布防毒衣。
         (8)手防护:戴橡胶手套。
         (9)其他防护:工作完毕,淋浴更衣。工作服不准带至非作业场所。单独存放被毒物污染的衣服,洗后备用。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
         (10)泄漏应急处理:隔离泄漏污染区,限制出入。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防尘面具(全面罩),穿防毒服。不要直接接触泄漏物。用洁净的铲子收集于干燥、洁净、有盖的容器中,转移回收。
         (11)灭火方法:消防人员必须穿全身防火防毒服,在上风向灭火。灭火剂:干粉、泡沫、二氧化碳、砂土。
其他信息:
管理方法:
    1、操作管理:密闭操作,加强通风。操作人员必须经过专门培训,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建议操作人员佩戴自吸过滤式防尘口罩,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穿胶布防毒衣,戴橡胶手套。远离火种、热源,工作场所严禁吸烟。使用防爆型的通风系统和设备。避免产生粉尘。避免与氧化剂、酸类、卤素接触。搬运时要轻装轻卸,防止包装及容器损坏。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及泄漏应急处理设备。倒空的容器可能残留有害物。
    2、储存管理:储存于阴凉、通风的库房。远离火种、热源。库内相对湿度不超过80%。包装必须密封,切勿受潮。应与氧化剂、酸类、卤素、食用化学品分开存放,切忌混储。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储区应备有合适的材料收容泄漏物。应严格执行极毒物品“五双”管理制度。
    3、运输管理:运输前应先检查包装容器是否完整、密封,运输过程中要确保容器不泄漏、不倒塌、不坠落、不损坏。严禁与酸类、氧化剂、食品及食品添加剂混运。运输途中应防曝晒、雨淋,防高温。公路运输时要按规定路线行驶。
    4、废弃管理:处置前应参阅国家和地方有关法规。若可能,回收使用。



* 指含该种有毒有害物质的电子废物或电子废物的零部件
 
  • TEL:86-10-62794351/62799061FAX:86-10-62772048E-mail:bcrc@tsinghua.edu.cn
  • 京ICP备15006448号-28
  • ©2021  巴塞尔公约亚太区域中心、斯德哥尔摩公约亚太地区能力建设与技术转让中心  版权所有
  • 友情链接
巴塞尔公约亚太区域中心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