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中文    |    BCRC    |    SCRC
 
发布时间:2011年04月20日       发布者: Administrator

 
常规
ID:
4
名称:
English Name:
Cadmium
分子式:
Cd
相对原子质量/分子量
112.4
含量限值:
1000 ppm
CAS编号:
7440-43-9
主要来源:
    1817年德国人斯特罗迈厄发现了镉。在自然界常与锌伴生,主要矿石是硫镉矿CdS。工业上主要从锌冶炼的副产物中提取
主要用途:
    镉作为合金组土元能配成很多合金,如含镉0.5%~1.0%的硬铜合金,有较高的抗拉强度和耐磨性。镉(98.65%)镍(1.35%)合金是飞机发动机的轴承材料。很多低熔点合金中含有镉,著名的伍德易熔合金中含有镉达12.5%。镍—镉和银—镉电池具有体积小、容量大等优点。镉具有较大的热中子俘获截面,因此含银(80%)铟(15%)镉(5%)的合金可作原子反应堆的控制棒。镉的化合物曾广泛用于制造颜料、塑料稳定剂、荧光粉等。镉还用于钢件镀层防腐,但因其毒性大,这项用途有减缩趋势。
  用于电底、制造合金等;并可做成原子反应堆中的中子吸收棒。镉氧化电位高,故可用作铁、钢、铜之保护膜,广用于电镀上,并用于充电电池、电视映像管、黄色颜料及作为塑料之安定剂。镉化合物可用于杀虫剂、杀菌剂、颜料、油漆等之制造业。
 
 
 
理化性质
物理性质:
    银白色或铅灰色有光泽的软质金属,具延展性,密度:8.642克/厘米3。熔点:320.9℃。沸点765℃。化合价为+2。电离能8.993电子伏特。有八种天然的稳定同位素,还有十一种不稳定的人工放射性同位素。于空气中迅速失去光泽,并覆上一层氧化物薄膜,可防止进一步氧化。不溶于水,溶于大多数酸中。镉在所有的稳定化合物中都呈+2价,其离子无色。
化学性质:
    在空气中迅速生成一层氧化物薄膜并失去光泽,起保护作用。能溶于大多数酸中生成镉盐。
 
 
 
电子废物*
电子废物:
    镉主要存在于以下电子产品或零部件中:
    (1)接点类:如开关、继电器、恒温器等,具体化学物质有银-镉合金和铜镉合金;
    (2)玻璃:结合用玻璃、氧化镉棱镜;
    (3)涂料:树脂稳定剂、颜料涂料粉、荧光显示剂;
    (4)塑料件:各种塑胶的稳定剂和色彩鲜艳的显色材料;
    (5)其他:光传感器、气体传感器、镉管套焊剂、银蜡、镍镉电池、打印机墨粉、光电复印机和打印机硒鼓。
 
 
 
毒性特性
毒性特性
     1、急性毒性:氧化镉LD50:72 mg/kg(小鼠经口)。镉化合物吸入毒性比经口摄入大60倍,死因主要是肺炎和肺水肿。
    2、亚急性和慢性毒性:大鼠吸入氧化镉15~20 mg/m3,2 h/d,历时1~6个月,见血红蛋白和红细胞数量减少,白细胞增加,血清蛋白下降;出现肺间质性肺炎和局灶性肺气肿。镉对肾的慢性损害,主要在近曲小管,肾小球亦可受累。镉还可对动物产生下列慢性损害:①高血压;②睾丸损害;③致癌作用;④致畸作用;⑤贫血;⑥骨质疏松。
    3、代谢:镉化合物可经呼吸道和消化道吸收。小鼠吸入氯化镉气溶胶30 min后,可透过肺泡吸收入血,血中镉90%~95%存在于红细胞中,并与血红蛋白结合,它在血中浓度迅速下降,逐渐进入组织,主要分布于肾、肝、肺,以肾含镉量最高,肝和肺次之。经口摄入的镉在肠道吸收率很低,一般在20%以下,吸收后主要分布于肝、肾,少量见于胰、甲状腺、骨、睾丸等组织。镉的排出很慢,在体内存留时间长,经口摄入约有70%~80%从粪便排出,经尿排出约占20%,又可经乳汁排出,并可通过胎盘进入胎儿组织。
    4、中毒机理:镉进入机体后不久即出现专与之结合的金属硫蛋白(MT-Cd)。它经肾小球滤过,在近曲肾小管重吸收。通过胞饮作用进入肾小管的细胞内,可干扰内线粒体的能量代谢,低浓度镉即可使氧化磷酸化作用解偶联,引起能量不足。使肾小管的重吸收功能下降,因而出现肾小管型蛋白尿、糖尿与氨基酸尿,还使尿钙排出增加。镉对其他器官的损害,有人认为是由于继发于对血管直接损害所致,睾丸组织损害与肺水肿都属于这一类。亦有认为镉可损及需要锌或其他微量元素激活的酶系统。镉与巯基、羧基、羟基及含氮配基结合,它的亲和力比锌大,因此使体内一些含锌酶中的锌被镉所取代,从而抑制一些酶系统的活性,丧失其固有的功能。
    5、致癌性: IARC:人类致癌物。
    6、危害分级(GB 5044—85):II级(高度危害) 。
    7、环境危害:对环境有严重危害,对水体、土壤和大气可造成污染。
    8、生物降解性:迁移转化:水体悬浮物和水底沉积物对镉表现出较强的亲合力,因此悬浮物和底质沉积物中含镉量很高,可占水体总含量的90%以上。天然水体中的镉污染物大部分存在于固相。水生生物有很强的富镉能力。镉在水体中的迁移能力取决于镉的存在形态和所处的环境化学条件,就其形态而言,迁移能力顺序如下:离子态>络合态>难溶悬浮态。就环境化学条件而论,酸性环境能使镉的难溶态溶解,络合态离解,因而以离子态存在的镉增多,利于迁移。相反,碱性条件下镉容易生成多种类型沉淀,影响镉的水流迁移。随水流迁移到土壤中的镉,可被土壤吸附。吸附的镉一般在0~15 cm的土壤表层累积,15 cm以下含量显著减少。
 
 
 
检测方法
实验室检测方法:
监测方法
 
 
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
空气
《工作场所有害物质监测方法》
原子吸收法
水质
GB 7475—87
原子吸收法
固体废物浸出液
GB/T 15555.2—95
石墨炉原子吸收法
土壤
GB/T 17141—1997
火焰原子吸收法
土壤
GB/T 17140—1997
原子吸收法
城市生活垃圾
CJ/T 100—99
原子吸收法
空气和废气
《空气和废气监测分析方法》
原子吸收法
固体废弃物
《固体废弃物试验分析评价手册》
其他检测方法:
现场应急监测方法:
    (1)便携式分光光度法。
    (2)便携式数字伏安仪(万本太主编:《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应急监测与处理处置技术》)。
 
 
 
备注
备注:
一、国家标准:
        1、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 16297—1996)
              ①最高允许排放浓度(mg/m3):1.0(表1);0.85(表2)
               ②最高允许排放速率(kg/h):表1,二级0.060~2.5;三级0.090~3.7。表2,二级0.050~2.1;三级0.080~3.2
               ③无组织排放监控浓度限值:0.040 mg/m3(表2)
                  0.050 mg/m3(表1)
         2、中国(GB 5749—85)
               生活饮用水水质标准         0.01 mg/L
二、应急处理与防护办法
        1、皮肤接触:脱去被污染的衣着,用流动清水冲洗。
        2、眼睛接触:提起眼睑,用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就医。
        3、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呼吸困难,给予输氧。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就医。
        4、食入:饮足量温水,催吐。洗胃,导泄。就医。
        5、呼吸系统防护:空气中粉尘浓度超标时,必须佩戴自吸过滤式防尘口罩。紧急事态抢救或撤离时,应该佩戴空气呼吸器。
        6、眼睛防护: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
        7、身体防护:穿防毒物渗透工作服。
        8、手防护:戴橡胶手套。
        9、泄漏应急处理:隔离泄漏污染区,限制出入。切断火源。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防尘面具(全面罩),穿防毒服。用洁净的铲子收集于干燥、洁净、有盖的容器中。若大量泄漏,收集回收。
        10、有害燃烧产物:氧化镉。
        11、灭火方法:消防人员须佩戴防毒面具,穿全身消防服,在上风向灭火。灭火剂:干粉、砂土。
其他信息:
管理方法:
    1、操作管理:操作人员必须经过专门培训,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建议操作人员佩戴自吸过滤式防尘口罩,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穿防毒物渗透工作服,戴橡胶手套。远离火种、热源,工作场所严禁吸烟。使用防爆型的通风系统和设备。避免产生粉尘。避免与氧化剂、酸类接触。搬运时轻装轻卸,保持包装完整,防止洒漏,防止烟尘危害。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及泄漏应急处理设备。倒空的容器可能残留有害物。
    2、储存管理:储存于阴凉、通风的库房。远离火种、热源。包装要求密封,不可与空气接触。应与氧化剂、酸类等分开存放,切忌混储。采用防爆型照明、通风设施。禁止使用易产生火花的机械设备和工具。储区应备有合适的材料收容泄漏物。
    3、运输管理:起运时包装要完整,装载应稳妥。运输过程中要确保容器不泄漏、不倒塌、不坠落、不损坏。严禁与氧化剂、酸类、食用化学品等混装、混运。运输途中应防曝晒、雨淋,防高温。运输时运输车辆应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及泄漏应急处理设备。装运本品的车辆排气管须有阻火装置。中途停留时应远离火种、热源。车辆运输完毕应进行彻底清扫。铁路运输时要禁止溜放。
    4、废弃管理:处置前应参阅国家和地方有关法规。若可能,回收使用



* 指含该种有毒有害物质的电子废物或电子废物的零部件
 
  • TEL:86-10-62794351/62799061FAX:86-10-62772048E-mail:bcrc@tsinghua.edu.cn
  • 京ICP备15006448号-28
  • ©2021  巴塞尔公约亚太区域中心、斯德哥尔摩公约亚太地区能力建设与技术转让中心  版权所有
  • 友情链接
巴塞尔公约亚太区域中心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