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孟加拉的研究人员通过多数据库检索分析,系统综述了全氟和多氟烷基化合物(PFAS)在河口生态系统中的分布特征、毒性作用机制及健康风险,并探索其污染源解析与生态修复策略。
PFAS作为一类普遍存在的化学污染物,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系统完整性构成严重威胁。河口作为陆地与海洋的过渡带,既是维持生物多样性的关键生境,也是拦截陆源污染的自然屏障。然而,PFAS因其持久性和生物累积潜力,已在全球河口水体、沉积物及生物群中广泛检出,其浓度水平受地理位置和环境介质影响显著。河口PFAS污染主要源于不粘厨具等日常用品、工业排放、垃圾填埋场、军民机场运营以及消防活动径流输入。在环境行为方面,PFAS在河口中的迁移转化受水文条件、生物地球化学相互作用及污染源空间邻近性共同调控。毒性机制研究表明,PFAS通过干扰脂质代谢基因表达、诱导氧化应激及破坏细胞膜完整性等途径对水生生物产生危害。此外,PFAS暴露与人类肝损伤、免疫抑制及癌症风险上升存在剂量-效应关联。当前研究仍存在以下关键缺口:1)短链PFAS替代品的生态毒性数据匮乏;2)多介质耦合迁移模型开发不足;3)基于生物有效性的风险评估框架尚未建立。未来需加强跨学科合作,重点开发原位生物修复技术并完善河口特异性PFAS管控标准。
此篇名为《Unveiling the emerging concern of per- and polyfluoroalkyl substances (PFAS) and their potential impacts on estuarine ecosystems》的文章被发表在2025年3月的《Marine Pollution Bulletin》期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