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中国的研究人员采用两种暴露途径的毒性数据推导了土壤中多环芳烃的阈值。
多环芳烃(PAHs)是普遍存在的土壤污染物,具有显著的环境风险。然而,中国针对多环芳烃的土壤阈值标准研究仍较为有限。本研究通过利用中国本土物种分析直接接触和食物链暴露途径,旨在建立多环芳烃的土壤阈值方法。根据分子结构筛选了六种多环芳烃,并采用两种暴露途径的毒性数据推导阈值。直接接触途径的估算阈值为:萘(23 mg/kg)、菲(10 mg/kg)、芴(2 mg/kg)、芘(6 mg/kg)、荧蒽(4 mg/kg)和苯并[a]芘(1 mg/kg)。食物链暴露途径的阈值分别为:萘(171 mg/kg)、菲(205 mg/kg)、芴(44 mg/kg)、芘(202 mg/kg)、荧蒽(58 mg/kg)和苯并[a]芘(6 mg/kg)。与国际多环芳烃土壤阈值的比较显示各国存在显著差异,凸显了中国制定本地化科学指南的重要性。研究还表明,多环芳烃阈值受其结构中芳香环数量和类型的强烈影响。为完善中国土壤质量标准,建议纳入更全面的毒性数据及关键土壤属性(如pH值、黏土含量),并将这些标准融入地方法规,同时推进协同环境治理。这些发现为中国管理多环芳烃和加强土壤污染控制提供了重要指导。
此篇题为《Ecological risk-based soil thresholds for 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 (PAHs) addressing direct contact and food chain exposure in China》的文章被发表在2025年8月的《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