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中文    |    BCRC    |    SCRC
 
发布时间:2017年11月08日       发布者: Administrator

常规

ID

1

名称:

English Name:

Lead

分子式:

Pb

相对原子质量/分子量

207.2

含量限值:

1000 ppm

CAS编号:

 

主要来源:

铅早在公元前三千年左右就被人类发现并应用。在地壳中质量百分比为0.0016%。主要存在于方铅矿(PbS),白铅矿(PbCO3)中,经煅烧得硫酸铅及氧化铅,再还原即得金属铅。

主要用途:

主要用作电缆,蓄电池、铸字合金、巴氏合金、金属结构的阴极保护层、防X射线等辐射的材料。用焦炭还原氧化铅制得。

理化性质

物理性质:

带蓝色的银白色重金属,熔点327.502°C,沸点1740°C,密度11.3437g/cm3,硬度1.5,质地柔软,抗张强度小。银灰色有光泽的重金属,在空气中易氧化而失去光泽,变灰暗,质柔软,延性弱,展性强。有毒。

化学性质:

在常温下在空气中,铅表面易生成一层氧化铅或碱式碳酸铅,使铅失去光泽且防止进一步氧化。易和卤素、硫化合,生成PbCl4PbI2PbS等。熔融的铅跟空气反应生成一氧化铅,将铅在纯氧中加热可得二氧化铅。与盐酸反应放出氢气并生成微溶性的PbCl2,覆盖在铅表面,使反应中止。与热浓盐酸反应生成HPbCl3H2。与稀硫酸反应放出氢并生成难溶的PbSO4覆盖层,使反应中止。但易溶于热的浓硫酸生成Pb(HSO4)2并放出SO2。跟稀硝酸或浓硝酸反应都可生成硝酸铅Pb(NO3)2。在有氧存在的条件下可溶于醋酸等有机酸,生成可溶性的铅盐。跟强碱溶液缓慢的反应放出氢气生成亚铅酸盐,如:

Pb+2NaOH=Na2PbO3+H2

在有氧气条件下跟水反应生成难溶的Pb(OH)2

电子废物*

电子废物:

铅主要存在于以下电子产品或零部件中:

1PVC塑料:如电源线的包覆、线束、填料等,具体化学物质为铅稳定剂;

2)熔丝、焊料、接点:如接点、温度形状、温度熔丝等,具体化学物质为铅锡合金;

3)电子零件:如零件镀层、开关、电容器、二极管、振荡器等;

4)易切削部件:如青铜和易切削钢、青铜铸件阀门和压力阀门等;

5)玻璃类:如热敏电阻的封装、棱镜和灯泡、射线屏蔽层、电子介质玻璃、含铅玻璃等;

6)电池材料:如锰干电池、铅酸蓄电池,具体化学物质为铅和锌锰添加剂;

7)涂料类:如树脂涂料、防锈涂料、油墨;

8)其他:集电型红外线探测器、热交换器、放射性屏蔽、电动机电刷、银焊膏、银腊、灯泡电极等。

毒性特性

毒性特性

急性毒性:LD5070mg/kg(大鼠经静脉)

亚急性毒性:10μg/m3,大鼠接触3040天,红细胞胆色素原合酶(ALAD)活性减少80%90%,血铅浓度高达150200 μg/100ml。出现明显中毒症状。10μg/m3,大鼠吸入312个月后,从肺部洗脱下来的巨噬细胞减少了60%,多种中毒症状。0.01mg/m3,人职业接触,泌尿系统炎症,血压变化,死亡,妇女胎儿死亡。

慢性毒性:长期接触铅及其化合物会导致心悸,蜴 激动,血象红细胞增多。铅侵犯神经系统后,出现失眠、多梦、记忆减退、疲乏,进而发展为狂躁、失明、神志模糊、昏迷,最后因脑血管缺氧而死亡。血铅水平往往要高于2.16微摩尔/升时,才会出现临床症状,因此许多儿童体内血铅水平虽然偏高,但却没有特别的不适,轻度智力或行为上的改变也难以被家长或医生发现。这也是为什么儿童铅中毒在国外被称为隐匿杀手的原因。

致癌:铅的无机化合物的动物试验表明可能引发癌症。另据文献记载,铅是一种慢性和积累性毒物,不同的个体敏感性很不相同,对人来说铅是一种潜在性泌尿系统致癌物质。

致畸:没有足够的动物试验能够提供证据表明铅及其化合物有致畸作用。

致突变:用含 1%的醋酸铅饲料喂小鼠,白细胞培养的染色体裂隙-断裂型畸变的数目增加,这些改变涉及单个染色体,表明DNA复制受到损伤。

代谢和降解:环境中的无机铅及其化合物十分稳定,不易代谢和降解。铅对人体的毒害是积累性的,人体吸入的铅25%沉积在肺里,部分通过水的溶解作用进入血液。若一个人持续接触的空气中含铅1μg/m3,则人体血液中的铅的含量水平为12μg/100ml血。从食物和饮料中摄入的铅大约有10%被吸收。若每天从食物中摄入10μg铅,则血中含 铅量为618μg/100ml血,这些铅的化合物小部分可以通过消化系统排出,其中主要通过尿(76%)和肠道(16%),其余通过不大为人们所知道的各种途径,如通过出汗、脱皮和脱毛发以代谢的最终产物排出体外。

残留与蓄积:铅是一种积累性毒物,人类通过食物链摄取铅,也能从被污染的空气中摄取铅,美国人肺中的含铅量比非洲,近东和远东地区都高,这是由于美国大气中铅污染比这些地区严重造成的。从人体解剖的结果证明,侵入人体的铅70%90%最后以磷酸铅(PbHPO4)形式沉积并附着在骨骼组织上,现代美国人骨骼中的含铅量和古代人相比高100倍。这一部分铅的含量终生逐渐增加,而蓄积在人体软组织,包括血液中的铅达到一定程度(人的成年初期)后,然后几乎不再变化,多余部分会自行排出体外(如上所述),表现出明显的周转率。鱼类对铅有很强的富集作用。

迁移和转化:据加拿大渥太华国立研究理事会1978年对铅在全世界环境中迁移研究报导,全世界海水中铅的浓度均值为0.03μg/L,淡水0.5μg/L。全世界乡村大气中铅含量均值0.1μg/m3,城市大气中铅的浓度范围110μg/m3。世界土壤和岩石中铅的本底值平均为13mg/kg。铅在世界土壤的环境转归情况是:每年从空气到土壤15万吨,从空气转移到海洋25万吨,从土壤到海洋41.6万吨。每年从海水转移到底泥为4060万吨。由于水体、土壤、空气中的铅被生物吸收而向生物体转移,造成全世界各种植物性食物中含铅量均值范围为0.1~1mg/kg(干重),食物制品中的铅含量均值为2.5mg/kg,鱼体含铅均值范围0.2~0.6mg/kg,部分沿海受污染地区甲壳动物和软体动物体内含铅量甚至高达3000mg/kg以上。

铅的工业污染来自矿山开采、冶炼、橡胶生产、染料、印刷、陶瓷、铅玻璃、焊锡、电缆及铅管等生产废水和废弃物。另外,汽车排气中的四乙基铅是剧毒物质。水体受铅污染时(Pb0.30.5mg/L),明显抑制水的自净作用,24mg/L时,水即呈浑浊状。

检测方法

实验室检测方法:

监测方法

类别

来源

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

空气

徐伯洪,闫慧芳主编:《工作场所有害物质监测方法》

双硫腙分光光度法

空气

徐伯洪,闫慧芳主编:《工作场所有害物质监测方法》

氢化物-原子吸收光谱法

空气

徐伯洪,闫慧芳主编:《工作场所有害物质监测方法》

(对磺基苯)卟啉分光光度法

空气

徐伯洪,闫慧芳主编:《工作场所有害物质监测方法》

微分电位溶出法

空气

徐伯洪,闫慧芳主编:《工作场所有害物质监测方法》

原子吸收法

水质

GB 7475—87

(对磺基苯)卟啉光度法

作业场所空气

WS/T 126—1999

氢化物发生-原子吸收法

作业场所空气

WS/T 127—1999

原子吸收法

固体废物浸出液

GB/T 15555.2—95

石墨炉原子吸收法

土壤

GB/T 17141—1997

火焰原子吸收法

土壤

GB/T 17140—1997

火焰原子吸收法

空气质量

GB/T 15264—94

原子吸收法

城市生活垃圾

CJ/T 101—99

原子吸收法

固体废弃物

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等译:《固体废弃物试验分析评价手册》

其他检测方法:

现场应急监测方法

1)四羧醌试纸比色法(杭士平主编:《空气中有害物质的测定方法》)。

2)速测仪法;分光光度法。

3)阳极溶出伏安法(万本太主编:《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应急监测与处理处置技术》)。

备注

备注:

一、一、环境标准

居住区大气中有害物质的最高允许浓度(TJ 36-79)

0.0007 mg/m3(日均值)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 3092—1996)

季平均:1.50 μg/m3

年平均:1.00 μg/m3

生活饮用水水质标准(GB 5749—85)

0.05 mg/L

 

二、防护及应急处理方法

1、皮肤接触:脱去被污染的衣着,用流动清水冲洗。

2、眼睛接触:提起眼睑,用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就医。

3、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呼吸困难,给予输氧。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就医。

4、食入:饮足量温水,催吐。洗胃,导泄。就医。

5、呼吸系统防护:空气中粉尘浓度超标时,建议佩戴自吸过滤式防尘口罩。紧急事态抢救或撤离时,应该佩戴空气呼吸器。

6、眼睛防护: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

7、身体防护:穿防毒物渗透工作服。

8、手防护:戴乳胶手套。

9、其他防护:工作现场禁止吸烟、进食和饮水。工作完毕,淋浴更衣。实行就业前和定期的体检。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

10、泄漏应急处理:隔离泄漏污染区,限制出入。切断火源。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防尘面具(全面罩),穿防毒服。用洁净的铲子收集于干燥、洁净、有盖的容器中。若大量泄漏,用塑料布、帆布覆盖。收集回收或运至废物处理场所处置。

11、有害燃烧产物:氧化铅。

12、灭火方法:消防人员须佩戴防毒面具,穿全身消防服,在上风向灭火。灭火剂:干粉、砂土。

其他信息:

管理方法:

1、操作管理:操作人员必须经过专门培训,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建议操作人员佩戴自吸过滤式防尘口罩,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穿防毒物渗透工作服,戴乳胶手套。远离火种、热源,工作场所严禁吸烟。使用防爆型的通风系统和设备。避免产生粉尘。避免与酸类接触。搬运时要轻装轻卸,防止包装及容器损坏。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及泄漏应急处理设备。倒空的容器可能残留有害物。

2、储存管理:储存于阴凉、通风的库房。远离火种、热源。应与酸类分开存放,切忌混储。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储区应备有合适的材料收容泄漏物。

3、运输管理:起运时包装要完整,装载应稳妥。运输过程中要确保容器不泄漏、不倒塌、不坠落、不损坏。严禁与酸类等混装、混运。运输途中应防曝晒、雨淋,防高温。

4、废弃管理:若可能,回收使用。

 

 
  • TEL:86-10-62794351/62799061FAX:86-10-62772048E-mail:bcrc@tsinghua.edu.cn
  • 京ICP备15006448号-28
  • ©2021  巴塞尔公约亚太区域中心、斯德哥尔摩公约亚太地区能力建设与技术转让中心  版权所有
  • 友情链接
巴塞尔公约亚太区域中心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