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中文    |    BCRC    |    SCRC
六价铬
 
发布时间:2017年11月08日       发布者: Administrator

六价铬

常规

ID

5

名称:

六价铬

English Name:

Chromium(Ⅵ)

分子式:

Cr(Ⅵ)

相对原子质量/分子量

51.9961

含量限值:

1000 ppm

CAS编号:

7440-47-3

主要来源:

1797年法国人沃克兰发现了铬。主要矿物有铬铁矿Fe(CrO2)2。由电解铬氨钒溶液或铬酸溶液制得,也可用铝粉还原氧化铬制得。

主要用途:

在电子产品中的用途:六价铬常在电化学工业中作为铬酸。此外还用于色素中的着色剂(亦即铬酸铅)及冷却水循环系统中,如吸热泵、工业用冷冻库及冰箱热交换器中的防腐蚀剂(重铬酸钠)

理化性质

物理性质:

铬是银白色金属,质硬而脆。密度7.20/厘米3。熔点1857±20℃,沸点2672℃。化合价+2+3+6。电离能为6.766电子伏特。金属铬在酸中一般以表面钝化为其特征。一旦去钝化后,即易溶解于几乎所有的无机酸中,但不溶于硝酸。铬在硫酸中是可溶的,而在硝酸中则不易溶。在高温下被水蒸气所氧化,在1000℃下被一氧化碳所氧化。在高温下,铬与氮起反应并为熔融的碱金属所侵蚀。可溶于强碱溶液。铬具有很高的耐腐蚀性,在空气中,即便是在赤热的状态下,氧化也很慢。不溶于水。

化学性质:

高温下,铬能与卤素、硫、氮、碳等化合,也能跟水蒸气反应。能慢慢地溶于稀盐酸、稀硫酸、生成二价铬盐(蓝色),与空气接触时很快被氧化成三价铬盐(绿色)。铬能与浓硫酸反应,但不溶于浓硝酸,因表面生成致密氧化膜而呈钝态。能被熔融碱侵蚀。与氢反应生成CrH2

电子废物*

电子废物:

六价铬主要存在于以下电子产品或零部件中:

1)螺丝:螺丝和螺母(防锈用)、垫圈等;

2)钢板:PCM钢板和镀锌钢板;

3)其他:铝压铸件、电磁防护罩、灯泡电极和封装部件、光盘和磁带。

毒性特性

毒性特性

1、急性毒性:狗经口灌重铬酸钾6.48 mg/kg(2.3 mg Cr/kg)可引起死亡。动物中毒后出现呕吐、流涎、呼吸和心跳加快,尸检见胃和小肠黏膜有明显炎症,局部黏膜破损,黏膜下出血。

2、亚急性和慢性毒性:铬对机体的毒作用与其存在状态、侵入途径和剂量有关。

3、金属铬和二价铬化合物,如氧化亚铬(CrO),一般不引起中毒。三价铬盐因胃肠道不易吸收,故毒性较小。六价铬易吸收,故毒性大。吸入三氧化铬0.0150.033 mg/m3,可引起鼻出血,声音嘶哑。吸入重铬酸盐0.0450.59 mg/m3或铬酸0.11.5 mg/m3,可引起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和肝肿大。

4、代谢:铬盐经呼吸道、消化道、皮肤进入体内,铬盐在胃肠道吸收率较低,为0.5%3%。吸收入血液的铬很快转移到组织,主要分布在肺、气管、大肠、小肠。铬在人体组织中代谢和被清除的速度缓慢。经气管内注入铬,除肺内有较大量存在外,脾脏内也有较多聚积,可能是因铬存在于红细胞内,而红细胞在脾脏内破坏后,留下的铬亦见增多。铬进入血液后,主要与血浆中的铁球蛋白、白蛋白、γ-球蛋白结合,六价铬还可透过红细胞膜,15 min内可以有50%的六价铬进入细胞,进入红细胞后与血红蛋白结合。铬的代谢物主要从肾排出,小部分随粪排出,乳汁中有微量排出。

5、中毒机理:关于铬对机体损害的机理,是由于铬酸盐和重铬酸盐属蛋白质和核酸沉淀剂,铬化物参与和干扰酶的活性,如三价铬和镁离子可激活葡萄糖变位酶、细胞色素酶系、琥珀酸脱氢酶、凝乳酶、胰蛋白酶等,抑制抗凝血活素;六价铬抑制尿素酶活性及阻止半胱氨酸的氧化作用,使血红蛋白氧化成高铁血红蛋白,失去携氧能力,过量时还可沉淀核酸和核蛋白,使蛋白变性。损伤血管壁、肾小管及神经系统,导致血栓形成、急性肾病、脑出血等。

6、致癌性:关于铬致癌机理的推断有很多,通常认为六价铬进入细胞内被代谢为三价铬,可能为最终致癌物,而与细胞大分子,例如蛋白质或核酸等结合,从而造成遗传密码发生改变,进而引起突变乃至癌变。国际癌症组织(IARC, 1990)将金属铬归入3类,未列为人类致癌物。三价铬化合物归入3类,未列为人类致癌物;六价铬归人1类,人类致癌物。

7、致畸性:在小鼠孕后79 d,腹腔内注射三氯化铬19.52 mg/kg,于妊娠第18 d处死,发现胎鼠具有明显畸形发生或表现。

8、致突变性:铬酸钾与重铬酸钾可引起枯草杆菌突变,铬酸钾(钠)和重铬酸钾(钠)皆可引起大肠杆菌(色氨酸缺陷型)发生突变和鼠伤寒沙门氏菌(组氨酸缺陷型)产生移码型突变。重铬酸钾 (0.10.5 μg/ml)可使培养的鼠胚胎细胞产生染色体畸变。实验证明,六价铬无遗传毒性,通过六价铬在细胞内还原为三价铬过程中才有遗传毒性;实验显示三价铬虽可与DNA结合,但不引起DNA损伤,因而推测在六价铬还原为三价铬过程中可能有反应性中间产物如五价铬、四价铬以及环氧化物、活性氧等与DNA作用。

9、致敏性:铬是一种致敏原,可引起过敏性哮喘和过敏性皮炎。六价铬在接触皮肤表面时,不易与蛋白质结合,而易渗透进入皮肤内。六价铬进入皮内后被还原成三价铬,易与蛋白质结合,形成完全抗原。铬可引起变应性接触性皮炎,也可引起支气管哮喘,属于型变态反应。

10、环境危害:对环境有严重危害,对水体、土壤和大气可造成污染。

11、其他有害作用:水中嗅觉阈浓度: 水中浓度 4 mg/L时,有异味。

检测方法

实验室检测方法:

监测方法

类别

来源

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

空气

《工作场所有害物质监测方法》

高锰酸钾氧化-二苯碳酰二肼光度法

水质(总铬)

GB 7466—87

火焰原子吸收法

土壤(总铬)

GB/T 17137—1997

二苯碳酰二肼光度法;

直接火焰原子吸收法

固体废物浸出液(总铬)

GB/T 1555.5—95

硫酸亚铁铵容量法

固体废物浸出液(总铬)

GB/T 1555.8—95

硫酸亚铁铵容量法;

二苯碳酰二肼光度法

固体废物浸出液(六价铬)

GB/T 1555.4—95

二苯碳酰二肼光度法

水质(六价铬)

GB 7467—87

二苯碳酰二肼比色法

城市生活垃圾(总铬)

CJ/T 97—99

二苯碳酰二肼光度法

空气和废气(六价铬)

国家环保局编:《空气和废气监测分析方法》

原子吸收法

固体废弃物(总铬)

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等译:《固体废弃物试验分析评价手册》

其他检测方法:

现场应急监测方法:

1)速测管法;目视比色法。

2)便携式分光光度法(万本太主编:《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应急监测与处理处置技术》)。

3)便携式比色计(六价铬)(意大利哈纳公司产品)。

备注

备注:

一、环境标准:

1、居住区大气中有害物质的最高容许浓度(TJ 36—79) 0.0015 mg/m3(一次值)(六价铬)

2、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铬酸雾)(GB 16297—1996)

最高允许排放浓度(mg/m3)0.080(1)0.070(2)

最高允许排放速率(kg/h):二级0.0090.19;三级 0.0140.29(1)。二级 0.0080.16;三级 0.0120.25(2)

无组织排放监控浓度限值:0.070 mg/m3 (2)0.080 mg/m3 (1)

 

二、防护及应急处理方法:

1)皮肤接触:脱去被污染的衣着,用流动清水冲洗。

2)眼睛接触:提起眼睑,用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就医。

3)吸入: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

4)食入:经口中毒者应立即用温水、1%亚硫酸镁或硫代硫酸钠溶液洗胃,然后给50%硫酸镁60 ml导泻。为了保护消化道黏膜,可口服牛奶、蛋白水或氢氧化铝凝胶。经皮肤中毒者应及时清除污染,防止继续吸收。

5)呼吸系统防护:空气中粉尘浓度超标时,建议佩戴自吸过滤式防尘口罩。紧急事态抢救或撤离时,应该佩戴空气呼吸器。

6)眼睛防护:必要时,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

7)身体防护:穿一般作业防护服。

8)手防护:戴一般作业防护手套。

9)泄漏应急处理:隔离泄漏污染区,限制出入。切断火源。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防尘面具(全面罩),穿一般作业工作服。用洁净的铲子收集于干燥、洁净、有盖的容器中,转移至安全场所。若大量泄漏,收集回收或运至废物处理场所处置。

10)有害燃烧产物:自然分解产物未知。

11)灭火方法:消防人员须佩戴防毒面具、穿全身消防服,在上风向灭火。灭火剂:干粉、砂土。

其他信息:

管理方法:

1、操作管理:操作人员必须经过专门培训,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建议操作人员佩戴自吸过滤式防尘口罩,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远离火种、热源,工作场所严禁吸烟。使用防爆型的通风系统和设备。避免产生粉尘。避免与氧化剂、酸类接触。搬运时轻装轻卸,防止包装破损。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及泄漏应急处理设备。倒空的容器可能残留有害物。

2、储存管理:储存于阴凉、通风的库房。远离火种、热源。应与氧化剂、酸类分开存放,切忌混储。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储区应备有合适的材料收容泄漏物。

3、运输管理:起运时包装要完整,装载应稳妥。运输过程中要确保容器不泄漏、不倒塌、不坠落、不损坏。防止烟尘危害。严禁与氧化剂、酸类等混装、混运。运输途中应防曝晒、雨淋,防高温。

4、废弃管理:若可能,回收使用。也可以用安全掩埋法处置

 

 
  • TEL:86-10-62794351/62799061FAX:86-10-62772048E-mail:bcrc@tsinghua.edu.cn
  • 京ICP备15006448号-28
  • ©2021  巴塞尔公约亚太区域中心、斯德哥尔摩公约亚太地区能力建设与技术转让中心  版权所有
  • 友情链接
巴塞尔公约亚太区域中心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