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急性毒性:狗经口灌重铬酸钾6.48 mg/kg(2.3 mg Cr/kg)可引起死亡。动物中毒后出现呕吐、流涎、呼吸和心跳加快,尸检见胃和小肠黏膜有明显炎症,局部黏膜破损,黏膜下出血。
2、亚急性和慢性毒性:铬对机体的毒作用与其存在状态、侵入途径和剂量有关。
3、金属铬和二价铬化合物,如氧化亚铬(CrO),一般不引起中毒。三价铬盐因胃肠道不易吸收,故毒性较小。六价铬易吸收,故毒性大。吸入三氧化铬0.015~0.033 mg/m3后,可引起鼻出血,声音嘶哑。吸入重铬酸盐0.045~0.59 mg/m3或铬酸0.1~1.5 mg/m3,可引起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和肝肿大。
4、代谢:铬盐经呼吸道、消化道、皮肤进入体内,铬盐在胃肠道吸收率较低,为0.5%~3%。吸收入血液的铬很快转移到组织,主要分布在肺、气管、大肠、小肠。铬在人体组织中代谢和被清除的速度缓慢。经气管内注入铬,除肺内有较大量存在外,脾脏内也有较多聚积,可能是因铬存在于红细胞内,而红细胞在脾脏内破坏后,留下的铬亦见增多。铬进入血液后,主要与血浆中的铁球蛋白、白蛋白、γ-球蛋白结合,六价铬还可透过红细胞膜,15 min内可以有50%的六价铬进入细胞,进入红细胞后与血红蛋白结合。铬的代谢物主要从肾排出,小部分随粪排出,乳汁中有微量排出。
5、中毒机理:关于铬对机体损害的机理,是由于铬酸盐和重铬酸盐属蛋白质和核酸沉淀剂,铬化物参与和干扰酶的活性,如三价铬和镁离子可激活葡萄糖变位酶、细胞色素酶系、琥珀酸脱氢酶、凝乳酶、胰蛋白酶等,抑制抗凝血活素;六价铬抑制尿素酶活性及阻止半胱氨酸的氧化作用,使血红蛋白氧化成高铁血红蛋白,失去携氧能力,过量时还可沉淀核酸和核蛋白,使蛋白变性。损伤血管壁、肾小管及神经系统,导致血栓形成、急性肾病、脑出血等。
6、致癌性:关于铬致癌机理的推断有很多,通常认为六价铬进入细胞内被代谢为三价铬,可能为最终致癌物,而与细胞大分子,例如蛋白质或核酸等结合,从而造成遗传密码发生改变,进而引起突变乃至癌变。国际癌症组织(IARC, 1990年)将金属铬归入3类,未列为人类致癌物。三价铬化合物归入3类,未列为人类致癌物;六价铬归人1类,人类致癌物。
7、致畸性:在小鼠孕后7~9 d,腹腔内注射三氯化铬19.52 mg/kg,于妊娠第18 d处死,发现胎鼠具有明显畸形发生或表现。
8、致突变性:铬酸钾与重铬酸钾可引起枯草杆菌突变,铬酸钾(钠)和重铬酸钾(钠)皆可引起大肠杆菌(色氨酸缺陷型)发生突变和鼠伤寒沙门氏菌(组氨酸缺陷型)产生移码型突变。重铬酸钾 (0.1~0.5 μg/ml)可使培养的鼠胚胎细胞产生染色体畸变。实验证明,六价铬无遗传毒性,通过六价铬在细胞内还原为三价铬过程中才有遗传毒性;实验显示三价铬虽可与DNA结合,但不引起DNA损伤,因而推测在六价铬还原为三价铬过程中可能有反应性中间产物如五价铬、四价铬以及环氧化物、活性氧等与DNA作用。
9、致敏性:铬是一种致敏原,可引起过敏性哮喘和过敏性皮炎。六价铬在接触皮肤表面时,不易与蛋白质结合,而易渗透进入皮肤内。六价铬进入皮内后被还原成三价铬,易与蛋白质结合,形成完全抗原。铬可引起变应性接触性皮炎,也可引起支气管哮喘,属于Ⅰ型变态反应。
10、环境危害:对环境有严重危害,对水体、土壤和大气可造成污染。
11、其他有害作用:水中嗅觉阈浓度: 水中浓度 4 mg/L时,有异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