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急性毒性:LD50:6700 mg/kg(大鼠经口)。大量吸入可引起急性中毒,出现鼻塞、流涕、咽痛、咳嗽、眼刺痛,头痛、头晕、恶心、呕吐等症状。大鼠吸入硒烟雾(直径约1 μm) 2~16 min后,出现肺出血和肺部中度炎症。大鼠吸入33 mg/m3的粉尘(直径平均约1.2 μm)8 h后,出现肺炎,10%的动物死亡。豚鼠和兔在相同浓度下,吸入4 h,间隔48 h,吸入4次后引起肺炎,肝、脾充血。一般认为,硒烟尘中可能含有一定量的二氧化硒。
2、亚急性和慢性毒性:长期接触一定浓度的硒,可有头痛、头晕、无力、恶心呕吐、食欲减退、腹泻等症状。还可有肝大、肝功能异常、低血压、心动过缓等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的表现。狗和鸡长期摄入含硒5 mg/kg或以上的饲料,可引起慢性中毒,主要表现为生长迟缓、死亡率增高,以及肝、心肌、肾和胰的损伤。家畜慢性中毒主要表现为“碱毒病”,其特点是脱毛、新旧蹄壳脱落后连接成靴状、贫血、关节僵硬等,尸检主要为心和肝损害。在土壤中硒含量较高的地区,家畜可因食含硒量高的牧草或食物而引起急性型“蹒跚病”,主要表现为走路不稳。
3、代谢:硒及其化合物的粉尘、蒸气、气体、烟雾能经呼吸道和消化道吸收。经消化道吸收的速率依次为硒酸盐、亚硒酸盐、含硒化合物>硒化物、元素硒>有机硒化合物。某些硒化合物可少量通过皮肤吸收。灰色硒很少被吸收。
4、硒及其化合物被吸收入血后,大部分与球蛋白结合,部分与血浆极低密度脂蛋白结合,其余则与一种尚待鉴定的血浆蛋白结合;除与这些蛋白质的巯基结合外,还以三硫化硒形式存在于蛋白质中,动物肝和肾中含硒最多,脾,肺、心肌和脑中次之,脂肪中未检出。硒能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
5、一般认为硒的吸收与贮留间有稳定的平衡,动物体内含硒量达一定饱和点后,再吸收硒,则肾脏排出硒相应增加,而不再增加体内蓄积。
6、硒主要经肾脏排出,占经口摄入量的40%~80%。硒在尿内的代谢物是三甲基硒离子,约占24 h尿硒的30%~50%。在硒过量情况下,形成二甲硒的速率大于其转化为三甲基硒离子的速率时,二甲硒可经呼出气和汗液排出。随粪便、胆汁排出较少。
7、中毒机理:硒的毒性大小根据硒化合物种类的不同而有显著差异。元素硒由于不易溶解,不易被吸收,因此实际上是无毒的。亚硒酸钠的毒性较硒酸钠大。硒化氢则是硒化合物中最毒的。硒化合物毒性作用的机制之一是影响体内的脱氢酶系统,特别是抑制琥珀酸脱氢酶的脱氢过程,而使之失活,从而使机体代谢的氧化过程失调,干扰了细胞的中间代谢。
8、硒中毒也与S-腺苷蛋氨酸的耗损有关。这是由于:一方面,无机硒被代谢为相对低毒的二甲基硒化物(解毒作用)要消耗S-腺苷蛋氨酸作为甲基供体;另一方面,亚硝酸盐能使合成S-腺苷蛋氨酸的酶,即蛋氨酸腺苷转移酶失活,其机制与巯基基团的功能受损有关。
9、刺激性:硒对皮肤黏膜有较强的刺激性。
10、环境危害:环境中硒化合物有-2,+2,+4,+6四种价态,以+4和+6价化合物存在居多。工业上常用的硒化合物有硒酸、硒酸钠、亚硒酸钠、硒化氢、二氧化硒、二氯氧化硒等。硒无毒,但硒化氢、碱金属的亚硒酸盐及硒酸盐毒性很剧烈。硒在天然水中以Se0,Se2-,Se4+,Se6+状态存在。废水中有时有亚硒酸根离子(SeO32-),在微酸性水中是稳定的,在酸性条件下可还原为细颗粒状的元素硒,在微碱性条件下氧化成硒酸根离子。颜料和染料废水中含有硒化合物,如硒化镉(CdSe)。负二价形式的硒化物很难溶解,但是目前工业中用硒不多,水体中硒的污染只是局部问题。多数情况下,工业区和非工业区的河流含硒量差别不大。土壤中的硒以溶解度很低的亚硒酸铁形态束缚在土壤中,一般累积在富铁层中。富铁土有助于硒的结合并降低硒的活性。
11、燃爆危险:本品可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