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毒性:LD50:763 mg/kg(大鼠经口);145 mg/kg(小鼠经口)。急性中毒症状为咽干、口渴、流涎、持续性呕吐、腹泻、剧烈头痛、四肢痉挛等,可因心力衰竭或闭尿而死。吸入砷化氢蒸气可发生黄疸、肝硬变,肝、脾肿大等,皮肤接触可触发皮炎、湿疹,严重者可出现溃疡。动物中毒后表现为兴奋不安、黏膜充血、流涎;有呕吐、震颤、腹泻、粥样或水样大便,偶有血便;喘息或呼吸变慢,侧卧,一般在痉挛中死亡。多数动物尿量明显减少,尿有蛋白和红细胞。体温下降。
亚急性和慢性毒性:元素砷不溶于水,无毒性。口服砷化合物引起急性胃肠炎、休克、周围神经病、中毒性心肌炎、肝炎以及抽搐、昏迷等,甚至死亡。大量吸入亦可引起急性中毒,但消化道症状较轻。慢性中毒:长期接触砷化合物引起消化系统症状、肝肾损害,皮肤色素沉着、角化过度或疣状增生,多发性周围神经炎。无机砷化合物已被国际癌症研究中心(IARC)确认为致癌物,可引起肺癌、皮肤癌。不少砷化物对上呼吸道、肺、眼和皮肤有严重的刺激和损害,可起疱、催泪、喷嚏、致盲,以致对中枢神经系统作用而引起全身性中毒。
中毒机理:元素砷毒性较低。砷的无机化合物所致的急性和亚急性中毒主要影响呼吸、消化、心血管、神经和造血系统。砷化合物是原浆毒,对体内蛋白质和多种氨基酸有很强的亲和力,尤与丙酮酸氧化酶的巯基结合,成为丙酮酸氧化酶与砷的复合体,使酶失去活性,影响细胞正常代谢,导致细胞的死亡。代谢的障碍首先危害神经细胞,引起中毒性神经衰弱综合征和多发性神经病等。砷可直接损害血管壁,血管平滑肌麻痹,血管扩张,渗透性增加,致主要脏器充血或出血等。
致癌性: 国际癌症研究所已确认砷的无机物可引起肺癌和皮肤癌。
环境影响:该物质对环境有严重危害,应特别注意对地表水、土壤、大气和饮用水的污染。
迁移转化和降解:砷比汞、铅等更容易发生水流迁移,其迁移去向是经河流到海洋。砷的沉积迁移是砷从水体析出转移到底质中,包括吸附到粘粒上,共沉淀和进入金属离子的沉淀中。生物可以蓄集砷。砷一般都积累在表层,向下迁移困难。
危害分级(GB 5044—85):I级(极度危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