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聚焦热点  >> 专家视点
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林民松:“十四五”医疗废物收集处置设施建设思路
发布人:固委会    发布时间:2021-08-03 18:00:26
2021年7月14日,由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主办,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固体废物处理利用委员会承办的第五届固废高峰论坛暨“十四五”固体废物产业创新发展与投融资研讨会在北京举办。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助理研究员林民松以“‘十四五’医疗废物收集处理设施建设思路”为主题介绍了当前医疗废物的产生和处理现状,收集处理存在的短板,“十四五”收集处理设施建设思路以及补齐医疗废物设施短板的建议四个方面的内容。
2018年,全国共收集处置医疗废物98万吨,比2017年增长了7.5%,其中60%的医疗废物采用焚烧方式处置,近40%的医疗废物采用非焚烧方式处置。高温蒸汽是应用比例最高的非焚烧方式,约占85%。北上广深这种超大、特大城市,根据历年医疗废物的产生情况统计,整体呈现出线性增长趋势。全国28个超大、特大及I型大城市,2018年产生了47.7万吨医疗废物,约占全国总量的48.7%。未来医疗废物在处置、应急和监管等方面的压力主要集中在这类城市,“十四五”时期,这类城市应尽快扩建、改建医疗废物集中处置设施。
  
目前我国医疗废物收集处理还存在一些短板,林民松及所属研究团队指出,主要有以下六个方面:一是医疗废物分类和收集管理不规范;二是部分地区医疗废物处置设施建设滞后;三是医疗废物应急处置能力薄弱;四是医疗废物监管能力和水平亟待提高;五是医疗废物管理技术标准规范尚不完善;六是处置设施技术及运行水平不足。
林民松指出,“十四五”期间,医疗废物收集处理设施的建设和管理思路应从已有工作基础出发,按照新《固废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要求,结合实际情况统筹布局。目标是在2022年6月前,每个县市建成医疗废物收转运处置体系,在2022年底前,超大、特大城市具备充足的应急处理能力,在2025年底前,全国城乡医疗废物基本得到无害化处置。
“十四五”期间重点任务应集中在五方面,一是无集中处置设施的,新建处置设施;二是接近满负荷或者超负荷运行的地市,进行更新改造;三是偏远地区完善收转运体系,或者因地制宜建设相应设施;四是考虑将生活垃圾、危险废物焚烧等处置设施纳入应急处置能力建设;五是完善医疗废物相关标准体系,加强监管能力建设。
林民松还给出了一些补齐医疗废物设施短板的建议。一是应加强医疗废物集中处置设施建设,有序增强重点地市医疗废物集中处置能力,重点提升农村及偏远地区医疗废物安全处置水平,二是应显著提升医疗废物应急响应能力,构建医疗废物应急处置管理体系,加快构建医疗废物应急处置设施体系,合理选择医疗废物应急处置技术路线,健全医疗废物应急处置储备体系,三是应提升医疗废物环境监管能力,推进现有监管能力协调配合,开展医疗废物物联网监管平台建设,四是应健全医疗废物环境管理制度和标准体系,五是应推动处置产业和处置技术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