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6月28日-30日,第十五届固体废物管理与技术国际会议(暨2020全球废物论坛)在线上平台成功举办。会议以“系统建设无废城市”为主题,由清华大学、生态环境部固体废物与化学品管理技术中心以及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主办,由巴塞尔公约亚太区域中心、北京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固体废物污染控制技术研究所、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固体废物分会以及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固体废物处理利用委员会承办。联合国区域发展中心(UNCRD)、国际固体废物协会(ISWA)、青岛衡立环境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Waste Management & Research期刊、Frontiers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 Engineering期刊、中国环境管理期刊、佛山市顺德鑫还宝资源利用有限公司、安捷伦科技(中国)有限公司及转型—亚洲区域政策宣传项目(欧盟资助、联合国环境署亚太办实施)为会议举办提供了支持。会议邀请了海内外188名官员和专家学者与会并作报告,举办了包括全体大会、“无废城市”高端论坛等23个分会。会议期间,来自联合国环境署驻华代表处、联合国环境署可持续交通部、联合国环境署国际环境技术中心、联合国区域发展中心、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驻华代表处、太平洋区域环境规划署秘书处等联合国机构和政府间机构的8位代表参会并做报告。共有来自中国大陆、中国香港、中国澳门、中国台湾、美国、加拿大、墨西哥、特立尼达和多巴哥、巴西、阿根廷、澳大利亚、新西兰、萨摩亚、德国、英国、荷兰、挪威、法国、瑞典、西班牙、奥地利、意大利、芬兰、瑞士、比利时、爱尔兰、斯洛伐克、罗马尼亚、丹麦、泰国、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韩国、尼泊尔、孟加拉国、印度、菲律宾、斯里兰卡、巴基斯坦、越南、南非等42个国家和地区、6个联合国机构的4563+名(含已知46名代表线下旁听,不含其他同一账号多人参会情况)国内外代表参加了会议。
开幕式上,第十五届固体废物管理与技术国际会议科学委员会主席、中国工程院郝吉明院士,巴塞尔公约亚太区域中心主任、生态环境部固体废物与化学品司邱启文司长,“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咨询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工程院原副院长杜祥琬院士,联合国环境署驻华代表涂瑞和先生及中共北京市委经济技术开发区工作委员会王少峰书记致开幕词。大会开幕式由巴塞尔公约亚太区域中心执行主任、清华大学李金惠教授主持。同时参会的还有新加坡国家环境局企业发展与促进司钟德旋司长,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袁立洪副主任和北京亦庄投资控股有限公司孙德锐副总经理。美国密西根州立大学刘建国院士、英国伦敦大学学院Paul Ekins教授、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席北斗研究员、联合国环境署驻华代表处郑莉霞女士做了主旨演讲。联合国环境署可持续交通部电动汽车项目协调员Alex Koerner先生、巴塞尔公约亚太区域中心区域废物管理室董庆银主任在会上发布了《亚太地区动力电池回收产业展望》报告。
6月28日下午,联合国区域发展中心Anupam Khajuria博士、新加坡工程师学会名誉会长陈成川先生、北九州市立大学Toru Matsumoto 教授、巴塞尔公约亚太区域中心高级顾问Craig Boljkovac先生、南丹麦大学刘刚教授、艾伦·麦克阿瑟基金会董事执行官乔思林·布莱里奥先生、阿德莱德大学左剑教授,以及德国伍珀塔尔气候环境与能源研究所循环经济部门主任Henning Wilts先生,围绕“无废城市”建设国际经验议题做了大会报告。这一大会环节由清华大学环境学院刘建国教授主持。
6月29日上午,美国北卡罗莱纳州立大学成家杨教授、同济大学李光明教授、浙江大学周劲松教授、中国农业大学李季教授、清华大学徐盛明教授、中国科学院过程所曹宏斌研究员,以及北京理工大学材料学院李丽教授在大会上,围绕“无废城市”技术创新做了精彩的分享。该环节由清华大学环境学院陆文静副教授主持。
6月29日下午,国家发展改革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循环经济研究中心杨春平主任、巴塞尔公约亚太区域中心陈源副研究员、挪威水研究所Rachel Hurley研究员、华东师范大学李道季教授、国家海洋环境检测中心张微微副处长、以及生态环境部固体废物与化学品管理技术中心刘纯新研究员,围绕白色污染防治议题做了精彩的大会报告。该环节由清华大学环境学院赵明副教授主持。
6月29日晚上,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生态环境投资与产业综合研究所程亮副所长、淡江大学水资源及环境工程学系高思怀教授,以及北京理工大学材料学院辛宝平,围绕危险废物安全管控议题,做了精彩的大会报告。该环节由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曾现来副研究员主持。
“无废城市”高端会议
主办单位:巴塞尔公约亚太区域中心、生态环境部固体废物与化学品管理技术中心和生态环境部对外合作与交流中心
2020年6月30日,第十五届固体废物管理与技术国际会议分会——“无废城市”高端会议在线上平台顺利召开。本次会议由巴塞尔公约亚太区域中心、生态环境部固体废物与化学品管理技术中心和生态环境部对外合作与交流中心联合主办,邀请了国际城市与我国“11+5”个“无废城市”建设试点进行深入的经验分享和交流。
会议伊始,巴塞尔公约亚太区域中心执行主任李金惠教授主持会议并介绍参会嘉宾。会议分为上午场和下午场,上午场聚焦“无废城市”建设国内外经验交流,包括城市发展与工业固体废物、城市发展与生活固体废物、区域生态友好城市发展、城市发展与减塑行动以及“无废城市”宣言五个环节。
上午场第一个环节由李金惠教授主持,墨尔本市、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深圳市代表进行了精彩的发言。墨尔本市废物服务团队负责人James Rosco,作题为“快速发展的发达城市中改善废物和资源回收成果”的报告。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无废城市”建设工作专班总干事李英介绍北京经开区“无废城市”建设的情况。深圳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尹杰介绍深圳市“无废城市”建设试点情况。工信部赛迪研究院工业节能与环保研究所副所长李博洋对第一环节“城市发展与工业固体废物”进行点评。第二环节由巴塞尔公约亚太区域中心助理主任刘丽丽研究员主持,水俣市、惠灵顿市、中新天津生态城代表在本环节作主旨报告。水俣环境研究院院长Minoru Koga分享水俣市居民的生活垃圾分类回收系统。惠灵顿市议会废物最小化处理部主任Jenny Elliott介绍惠灵顿市固体废物减量管理经验。中新天津生态城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大队副大队长张晶分享了中新天津生态城生活垃圾综合管理体系。清华大学苏州环境创新研究院副院长么新对第二环节“城市发展与生活固体废物”进行点评。第三环节,生态环境部对外合作与交流中心合作二处副处长闫枫作题为“中国-东盟生态友好城市发展伙伴关系框架下海洋减塑行动”的报告。第四环节由巴塞尔公约亚太区域中心综合办公室常务副主任段立哲主持,世界自然基金会、奥斯陆市、三亚市代表进行了精彩发言。世界自然基金会全球净塑城市负责人Vincent Kneefe介绍“净塑城市”倡议和阿姆斯特丹市案例。奥斯陆市废物管理局总工程师Siri Karlsen Bellika介绍奥斯陆市“净塑城市”案例。三亚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杨欣分享三亚“无废城市”建设中减塑实践。巴塞尔公约亚太区域中心助理主任赵娜娜对第四环节“城市发展与减塑行动”进行点评。第五环节,巴塞尔公约亚太区域中心环境技术室负责人单桂娟博士宣读了由巴塞尔公约亚太区域中心在第十五届固体废物管理与技术国际会议期间起草的《推动“无废城市”建设宣言》。最后,生态环境部固体废物与化学品司固体处处长温雪峰作总结发言,首先对平台的搭建以及各参会专家的精彩分享表示感谢,表示当前“无废”理念得到国内外的共识,“无废城市”建设是一个长期过程,需要多方共同参与。
下午场由生态环境部固体废物与化学品管理技术中心固体废物管理技术部负责人陈瑛博士主持。徐州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黄广杰、清华大学环境学院刘建国教授、国家级经开区绿色发展联盟秘书长宋雨燕、绍兴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钱进和E20研究院执行院长薛涛分享了“无废城市”建设关键领域的的国内实践经验。生态环境部固体废物与化学品管理技术中心副研究员陈瑛作“工业固体废物贮存处置趋零增长”的主题报告。徐州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黄广杰作“突出‘四个立足’ 全力打造‘无废农业’徐州模式”的主题报告。清华大学环境学院刘建国教授作“生活垃圾分类及原生零填埋”的主题报告。国家级经开区绿色发展联盟秘书长宋雨燕作“‘无废城市’建设下的园区绿色发展”的主题报告。绍兴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钱进作“绍兴市‘无废城市’信息化平台”的主题报告。E20研究院执行院长薛涛作题为“‘无废城市’市场体系建设”的主题报告。本次“无废城市”高端论坛,促进了国内外“无废城市”的经验与技术交流,为我国“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IPLA-一项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的伙伴关系分会
召集人:Anupam Khajuria博士
分会由联合国区域发展中心组织(UNCRD),由IPLA东北亚联络点巴塞尔公约亚太区域中心(BCRC China)支持,邀请了来自中国、日本、德国、美国等全球多个国家的13位专家、学者及参会人员共110余人参加了此次会议。
分会由清华大学教授/巴塞尔公约亚太区域中心李金惠执行主任做开幕致辞,联合国区域发展中心研究员Anupam Khajuria 博士主持。联合国环境署驻华代表处涂瑞和代表作题为“实施可持续发展目标的资源效率与循环经济”的报告。美国艺术与科学院刘建国院士作题为“全球可持续性的系统集成—迈向可持续发展目标15 ‘陆地生物’ ”的报告。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驻华代表处减贫与创新官员董乐博士分享了“食物损失和浪费—与可持续发展目标2 ‘零饥饿’和可持续发展目标12 ‘负责任消费和生产’的联系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国际生态系统管理网络王国勤女士分享了“增强生态系统管理对绿色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目标的作用”。德国伍珀塔尔气候环境与能源研究所Henning Wilts 博士作题为“可持续城市和社区带来的环境和经济效益—迈向可持续发展目标11 ‘可持续城市和社区’ ”的报告。德国国际合作机构技术顾问Nina Mitiaieva女士作题为‘在可持续发展目标11 ‘可持续城市和社区’和可持续发展目标13 ‘气候行动’下,利用KPI和MRV系统评估废物管理“的报告。日本海外渔业合作基金会和密克罗尼西亚联邦代表处前驻地代表 Kikuko Sakai 博士作题为“鼓励小岛屿发展中国家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14‘水下生物’的冷静选择和决定–考虑对密克罗尼西亚联邦的技术援助“的报告。太平洋区域环境规划署秘书处顾问Anthony Talouli 先生作题为“预防和显着减少小岛屿发展中国家的海洋污染:迈向可持续发展目标14‘水下生物’”的报告。京福群社会服务中心于仙荣执行主席作题为“净水管理问题对可持续发展目标6‘清洁饮水和卫生设施’的挑战”的报告。艾伦·麦克阿瑟基金会中国塑料项目经理Arnold Wang先生作题为“发展循环经济以解决亚太地区废塑料问题”的报告。德国POPs环境咨询Roland Weber博士作题为“循环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目标中危险化学品的风险与挑战”的报告。最后,会议组织者联合国区域发展中心研究员Anupam Khajuria 博士对本次分会进行了总结,会议圆满结束。本次分会促进了本领域专家学者们的学术交流, 搭建一个3R领域的知识共享平台,为我国“无废城市”建设提供了经验和借鉴。
反思,贯彻与挑战:从中国与国际不同角度视析循环经济的发展分会
召集人:Benjamin Steuer助理教授
主旨报告环节由香港科技大学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学部助理教授Benjamin Steuer主持并介绍制度对中国循环经济的意义;“无废村落”创始人陈立文作了题为“垃圾分类和循环体系建设”的报告;香港城市大学助理教授董亮从全生命周期可持续性分析的视角提出构建包容性无废城市;欧洲复兴开发银行专家Roland Ramusch分享了 “向循环经济过度-为低收入县提供废物管理基础设施”报告;维也纳自然资源与生命科学大学废物管理系副教授Roland Ramusch介绍了教育和培训在塑料回收中的作用;国际回收局(BIR)贸易与环境处主任Ross Barterley做了名为“废物与资源的鉴别”的报告。
区域生态工业发展支撑“无废城市”建设:全球视角分会
召集人:董亮助理教授
该分会由香港城市大学董亮博士作为召集人,邀请了来自中日韩的国际学者,从全球视角共同探讨区域生态工业发展于产业生态学方法工具箱在无废城市建设中的应用。报告环节,日本国立环境研究所Minoru FUJII教授介绍了“走向脱碳生态工业园区的智能能源共享”的报告、香港城市大学的Shauhrat Chopra博士做了题为“基于资本方法的生命周期可持续性评估,以评估预期的工业共生协同效应”的报告、东京理科大学的Satoshi Ohnishi教授分享了“通过发展废物管理基础设施与利益相关者共同设计‘无废城市’”的报告、北京大学韩凌教授做了题为“物料流和与距离相关的负外部性:经济局部均衡分析”的报告、东京大学的窦毅博士就“迈向可持续城市和社区的环境和经济利益–迈向可持续发展目标11 ‘可持续城市与社区’”做了报告、香港科技大学Benjamin Steuer助理教授做了题为“一种测量中国工业共生园区有效联系形成的新方法”的报告、中国石化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的崔龙鹏教授做了题为“绿色企业创建及固废协同利用实践”的报告分享、日本国立环境研究所孙露博士做了题为“从能源回收和填埋量减少的角度分析迈向零废物城市:以北京为例”的报告、韩国蔚山大学Gideon Nkam Taka博士做了题为“通过静态和动态方法监测生态工业园区绩效:以韩国蔚山生态工业园区为例”的报告、香港城市大学董亮博士做了题为“中荷在包容性无废城市上的新合作”的报告分享。
面向“无废城市”的LCA和MFA方法及应用研究分会
召集人:段华波副教授、陈伟强研究员、赵岩副教授、闫晓宇副教授
“面向“无废城市”的LCA 和 MFA 方法及应用研究“专题由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陈伟强研究员,深圳大学段华波副教授,北京师范大学赵岩副教授,埃克塞特大学闫晓宇博士联合主持。该专题分为三个议题,在第一个议题“建筑与能源”中北京师范大学张立小教授就“中国风力发电系统的物质流和生命周期分析”作报告;耶鲁大学Peter Berrill 博士分享了“美国拆除和新建建筑量预测(2060)及再生建材潜力分析”的报告;上海理工大学黄蓓佳副教授就“建筑废弃物产生特性与管理特征”作报告;澳门科技大学宋庆彬助理教授/博士就“澳门城市能源消费温室气体排放特征及其减排机制研究”作报告;东京大学高小峰博士就“城市建筑 MFA 研究:以上海为例”作报告;在第二个议题“塑料与包装废物”中,日本东北大学Toshiaki Yoshioka 教授就“整合动脉和静脉行业的塑料回收研究”作报告;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汪鹏助理研究员就“基于物质流分析:塑料困境之钥”作报告;中国物资再生协会再生塑料分会秘书长王永刚就“中国绿色再生塑料供应链体系建设”作报告;陶朗集团中国区总裁Jacob Rognhaug就“实现塑料包装循环经济的技术基石”作报告;深圳大学段华波副教授就“中国快递包装材料废物流研究”作报告;在议题三“城市与有机固废”中,丹麦技术大学ThomasH. Christensen 教授就“LCA 在可持续城市发展中的作用”作报告;清华大学深圳研究院李欢副教授就“面向城市固废系统全局优化的厨余垃圾适度分类”作报告;北京师范大学赵岩副教授就“农业固废生物转化技术的可持续性定量评估”作报告;南丹麦大学刘刚教授就“中国食物浪费与餐厨垃圾:规模、驱因及影响”作报告。最后,深圳大学段华波副教授根据各位专家的精彩报告进行了总结。
电子垃圾循环利用与污染控制分会
召集人:陈梦君教授
西南科技大学陈梦君教授召集并主持的“电子垃圾循环利用与污染控制分会”于29日上午在线上顺利召开。加州大学Dele Ogunseitan教授做题为“无废城市”的报告;南非开普敦大学教授做“南非电子废物管理—将技术发展与社会、经济和监管结合”报告;生态环境部固体废物与化学品管理技术中心综合业务部副主任李淑媛就“电子废物管理工作进展情况及思考”进行分享;中国物资再生协会秘书长于可利对《实施方案》政策解读;中南大学特聘副教授韩俊伟分享了“废旧动力锂电池带电破碎与资源化综合回收技术研究”;国际环境地球化学与健康学会(SEGH)亚太区主席、暨南大学霍霞教授做“电子垃圾污染与儿童健康风险”报告;北京科技大学张家靓副教授分享了“失效锂离子电池全组分回收利用研究进展”;北京工业大学研究院潘德安分享了“废旧电子电器处置与资源化技术”;最后,西南科技大学黄金凤同学分享了“废弃电器电子产品电路板元器件分类筛选”的研究。
本次会议为各学者搭建了高水平的学术交流平台,紧紧围绕“系统建设’无废城市’”的主题,深入展开讨论电子废物资源化回收研究、电子废物管理政策以及人体健康风险等,对于推进我国建设“无废城市”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本次会议,了解了当下的前沿技术,获得了良好的反响。
废电池回收与污染控制分会
召集人:胡敬平教授
本次分会由华中科技大学胡敬平教授组织召集,有幸邀请了华中科技大学杨家宽教授(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北京化工大学潘军青教授、上海交通大学詹路教授、伯明翰大学Gavin Harper研究员、清华大学巴塞尔公约亚太区域中心亚太中心董庆银主任、中南大学杨越教授、深圳清华研究院张涛博士做了精彩报告,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相关企业的专家学者共150余人参与了本次分会。
本次分会分为上下两个半场,每个半场结束后都安排有提问与讨论环节。会议开始,由组织者华中科技大学胡敬平教授进行开场致辞。随后的上半场会议由杨家宽教授、潘军青教授和詹路副教授关于铅酸电池清洁回收、锌锰电池回收高值化利用做了大会报告,并就湿法回收的研究趋势与挑战展开了精彩的讨论。在会议的下半场,Gavin Harper研究员、董庆银主任、杨越副教授和张涛博士分别为我们带来了关于锂离子电池电池回收与循环利用的报告,报告结束后,与会专家学者就锂离子电池回收的经济性、锂回收技术、梯次利用、回收监管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讨论。
最后,会议组织者华中科技大学胡敬平教授对本次论坛进行了总结,会议圆满结束。本次会议将促进本领域专家学者们的学术交流,为我国“无废城市”建设中“城市矿产与循环经济”的技术研究发展做出一定贡献。
污泥处理处置与资源化利用分会
召集人:李润东教授
分会由沈阳航空航天大学李润东教授召集,邀请了国内外污泥处理与利用领域的7位知名专家。李润东教授做了名为“污泥处理处置与高值化利用技术”的报告,美国华盛顿特区水务局Chein-Chi Chang 张建祺高级工程师作了名为“污泥管理的趋势”的报告、清华大学王洪涛教授做了名为“污泥,敢问路在何方?”的报告、浙江大学王飞教授做了“污泥干化焚烧集成处置系统的优化和研究”的报告、哈尔滨工业大学许国仁教授做了名为“污泥安全资源化技术发展趋势”的报告、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郑国砥副研究员做了名为“中国城市污泥土地利用的环境风险与解决方案”的报告、上海大学李小伟副教授做了名为“污泥处置处置过程中微塑料的分布特征及转化规律”的报告、青岛衡立环境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孙静高级工程师做了名为“固体废物危险特性鉴别流程与应用实践”的报告。以上8位专家围绕污泥处理处置与资源化利用的政策、发展现状、新技术和新工艺及其应用的最新进展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和交流,内容精彩纷呈,吸引了340余位代表参会。
固废处置与资源化过程中的重金属污染防治分会
召集人:唐圆圆副研究员
“固废处置与资源化过程中重金属污染防治”分会于2020年6月29日下午顺利举行,分会召集人为南方科技大学副研究员唐圆圆老师,邀请到的专家包括中南大学李海龙、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张静、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何小松、华南师范大学晏波、华东理工大学刘莉莉、广州大学孔令军和费颖恒、南方科技大学唐圆圆和孟凡玲等。
九位专家学者围绕分会主题带来了精彩纷呈的报告,报告主题涵盖了学界及工业界普遍关注的固废体系,比如:张静老师带来的工业危废、刘莉莉老师研究到的电子废弃物、晏波老师关注的尾矿、费颖恒老师强调的城市污泥等。分会报告关注上述固废处置过程中的重金属污染物防治的理论难点和技术难题,如李海龙老师重点探讨了汞的污染防治与资源回收,孔令军老师深入报道了核废物铀酰离子的固定化,孟凡玲老师详细阐述了铬的稳定化机理等。不仅如此,分会还进一步探讨了固废处置后的产物在环境治理中的再次资源化利用,如何小松老师系统探索的堆肥腐植酸形成及重金属污染控制原理、唐圆圆老师展示的无机固废陶瓷膜的制备及油水分离性能等,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晏波老师以精彩的工程案例展示了尾矿的资源化利用前景。
本次“固废处置与资源化过程中重金属污染防治”分会顺利举办,虽然专家们研究内容和方法不尽相同,但是会议主题紧密围绕固废重金属污染控制这一主题,从不同研究角度阐释这一难点与热点问题。虽然是在线会议,但是丝毫不能阻挡参会人员通过会议在线系统而掀起的热烈讨论,分会实时在线参会人数一度超过两百人。现场参会人员反应热烈,有些参会代表在会议室窗口表示通过全程参加此次分会,学习到了固废污染控制的新概念、新知识和新方法,并受到启发,开拓了今后在该领域的研究思路。
2020年5月20日下午,第十五届固体废物管理与技术国际会议的首个分会——“垃圾分类与社区空间营造”以网络会议的形式召开。该分会由复旦大学环境工程系王玉涛教授与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童昕副教授联合发起,邀请来自产学研和社会组织等各方代表,共同探讨无废城市建设背景下社区垃圾分类议题。
垃圾分类与社区公共空间营造
召集人:王玉涛教授、童昕副教授
大会首先邀请复旦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千人计划专家Marie Harder教授分享上海社区垃圾分类的系统性研究成果。Marie Harder教授自2011年以来持续跟踪研究上海生活垃圾管理问题,与社区公益组织一道探究影响居民参与垃圾分类并形成习惯的因素。从中总结出基础设施、责任明晰、现场志愿者督导等切实有效的成功要素,并强调具体实施过程中地方社区自主参与,因时制宜、因地制宜的重要性。复旦大学的李长军博士结合各地实践中存在的差异和挑战,对Marie Harder教授的报告内容做了点评。在分享上海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分会邀请三位一线从事垃圾分类工作的企业代表,介绍了几种不同的社区垃圾分类模式。北京昊业怡生环境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于景成先生介绍了目前北京市社区垃圾分类的实践探索。于先生从加拿大留学归国创业,多年来一直致力于生态城市建设,聚焦循环经济全产业链构建。于先生的报告肯定了当下北京市垃圾分类工作积极进展,突出了目前分类设施、处理技术路线选择中存在的矛盾,并分享企业在社区营造中的一些成功经验。北京爱分类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徐源鸿先生则从可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的角度,详细介绍了爱分类“两桶一袋”全流程管理的社区垃圾分类模式,突出了社区垃圾分类中可再生资源与下游产业对接的难点,以及通过前端居民参与、中间精细化分选和全链条信息化管理实现成本控制与效率提升的突破。成都奥北环保科技公司创始人汪剑超先生阐述了无人化监督实现垃圾分类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汪剑超是国内最早开展社区实名制垃圾分类投放模式和可回收物袋装回收模式的创新者。针对目前逐渐成为主流的社区垃圾分类模式中存在的一些困境,汪先生借鉴交通系统的发展演变,指出基础设施对行为模式塑造的关键作用,以及无人化监督在最终实现模式可持续性的重要意义。上面三个报告从不同侧面回应了Marie Harder教授所强调的基础设施、行为责任和社区治理三个基本要素在现实操作中的综合体现,也呈现出社区运作模式的多样化与包容性。武汉大学城市设计学院的李志刚教授从城市治理和社区建设的角度对整场论坛做了精彩的总结性点评。
农林固体废物资源化分会
召集人:杨春平教授、成家杨教授
为推动农林固体废物处理与资源化利用,普及农林固体废物的污染现状、性质与再利用潜力,促进各高校在农林固体废物资源化方面的学术交流,农林固体废物资源化分会(以下简称“分会”)在2019年6月30日上午在线上平台依托第十五届固体废物管理与技术国际会议联合举办了农林固体废物资源化分会。分会负责人杨春平教授联合成家杨教授共同为论坛致辞,主持单位由广东石油化工学院、美国北卡莱罗纳州立大学和湖南大学三家单位组成。两位会分主持人共同讲述了农林固体废物的来源、污染现状和危害,以及世界各国为推动农林固体废物资源化所做的工作,并向与会专家介绍了本次大会相关决议。杨春平教授和成家杨教授对各位专家表示感谢,并强调了开展农林固体废物资源化学术交流的重要性。
杨春平教授联合成家杨教授共同主持了本次分会,并且成家杨教授首先做 “Thermophilic Anaerobic Digestion of Agricultural Residue for the Production of Biogas and Organic Fertilzer”报告,受到各位线上专家的一直认可并且线上互动效果很好。此外,来自美国阿肯色大学朱军教授、湖南省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李二平教授、拉科鲁尼亚大学Haris Nalakath Abubackar研究员、杭州能源与环境工程有限公司寿亦丰总经理和福瑞莱环保科技(深圳)股份有限公司王文昭总经理等20名专家学者分别介绍各单位的研究团队及主要的研究成果。
生物质废弃物资源化技术分会
召集人:张晓东教授
生物质废弃物是固体废物的重要组成部分,利用先进的技术装备将生物质废弃物转化为能源、燃料、材料和化学品等,实现废弃物的安全、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高值转化利用,是科技创新和新兴产业发展持续关注的重要方向。本次分会邀请了浙江大学周劲松教授,厦门大学郑志峰教授、山东省科学院能源研究所赵保峰研究员、天津商业大学陈冠益教授、天津大学李湘萍副教授、以及集美大学张晓东教授,分别就生物质基液体燃料、生物质催化转化制备芳烃、生物质热解制氢技术、基于生态环境治理的生物炭转化与利用、基于化学链的生物质热转化技术等方面的最新进展和发展趋势进行了研讨,同时吸引了170余名来自高校、研究机构和产业界的相关行业人员参会交流,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对于生物质废弃物资源化领域的技术和产业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意义。
涉重危废资源化利用技术及其环境风险管控分会
召集人:辛宝平教授
涉重危废资源化利用技术及其环境风险管控分会在2020年6月28日14点由北京理工大学辛宝平教授主持召开,共邀请6位相关领域的专家进行了精彩的报告,线上听众有200余人,大家根据专家的报告内容也展开了热烈的讨论。辛宝平教授,主要介绍了生物沥浸-循环富集技术在工业固废/涉重危废高值资源化中的应用,从涉重危废的风险管控、政策导向到生物沥浸技术的应用案例,思路新颖清晰,让大家对该技术有了全新的了解。叶逢春总工,主要介绍了自主研制并开发的电子废弃物与多金属固废协同多元气氛梯级冶金技术,实现包括电子废料与多金属固废协同清洁冶金技术、贵贱金属分离、废水零排放、废气尤其是二噁英的达标排放、二次废渣的综合利用,推动国家及行业科学有序绿色可持续发展。葛亚军总经理,主要讲述了我国电镀污泥处置行业的前景及市场规模,电镀厂向电镀园区聚集对电镀污泥处置的优势,生物淋滤技术在电镀污泥处置上的应用。施文总经理,主要讲述了电厂及钢铁、水泥等行业废弃脱硝催化剂是具有极大回收利用价值的危险废物。经过再生处理或重整处置均可使之成为可重复利用的与新催化剂性能相近的新材料。这些方法不仅对危险废物进行了合理处置,更重要的是建立了一种经济实用的资源循环利用的新途径。李兴斌教授,主要讲述了有色金属冶金技术在固废资源化过程中大有可为,既变废为宝,又可以达到无害化、资源化和减量化的目的。火法冶金可以实现有害元素的玻璃态固化和无害化处理,同步实现多种有价金属的资源化利用与综合回收。湿法冶金技术可以高效回收多种稀贵金属及重金属,可以实现有价组分与有害组元的深度分离。郭献军教授,主要介绍了山东省固废及危险废物产生及处理处置现状及发展趋势;省危险废物行业特色及技术需求。让大家了解了山东省危废的产生和处置现状。
城市矿产资源化技术分会
召集人:李佳副教授
2020年6月29日(星期一)下午,第十五届固体废物管理与技术国际会议的“城市矿产资源化技术”分会在线上顺利举行。本次分会由上海交通大学李佳副教授组织召集,有幸邀请了上海交通大学许振明教授、东华大学李登新教授、中国矿业大学何亚群教授、宝武集团环境资源科技有限公司彭程高级业务总监、上海新金桥环保有限公司褚永怡副总经理作了精彩报告,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相关企业的专家学者共100余人参与了本次分会。会议开始,由组织者上海交通大学李佳副教授进行开场致辞。随后许振明教授、李登新教授和何亚群教授关于如何环境友好、高值化循环利用城市矿产资源、太阳能电池板中EVA的处理及贵重材料的回收、废旧锂离子电池电极材料有机质热解与解离浮选做了大会报告,并就城市矿产资源化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展开了精彩的讨论。来自企业界的彭程高级业务总监和褚永怡副总经理分别为我们带来了大宗城市矿产协同综合处理的实践案例及WEEE社区回收与生活垃圾回收信息化管理经验的报告,与会专家学者就城市矿产协同处理、社区回收网络的挑战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讨论。最后,会议组织者上海交通大学李佳副教授对本次论坛进行了总结,会议圆满结束。本次会议将促进本领域专家学者们的学术交流,为我国“无废城市”建设中“城市矿产资源化”的技术与装备研究发展做出一定贡献。
大宗硅铝基固废资源化利用分会
召集人:陈洪副研究员
会议介绍了来源于多种化工产业过程的大宗硅铝基固废,包括赤泥、煤矸石、有机硅、铝渣、工程弃土等固废,是当前大宗固体废弃物的主要组成部分,本分会场将着重围绕大宗含硅铝固废的资源化利用问题展开深入的学术交流与讨论,探讨当前大宗硅铝基固废资源化利用的方向和热点前沿。周健教授,河北工业大学,在“大宗硅铝基固废资源化利用”分会,做《低碳利废水泥的基因组工程研究》报告。张增强教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在“大宗硅铝基固废资源化利用”分会,做《煤气化渣的农业利用》报告。刘建明研究员,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在“大宗硅铝基固废资源化利用”分会,做《大宗工业固体废弃物的农业应用(含土壤修复)技术体系》王智教授,重庆大学,在“大宗硅铝基固废资源化利用”分论坛,做《燃煤灰渣的变化及对其辅助胶凝材料性能的影响》报告。邵宁宁博士,南方科技大学,在“大宗硅铝基固废资源化利用”分论坛,做《碱激发粉煤灰和钢渣材料用于污水处理的研究》报告。张同生研究员,华南理工大学,在“大宗硅铝基固废资源化利用”分论坛,做《工业固废在水泥基材料中的高效利用》报告。柯勇副教授,中南大学,在“大宗硅铝基固废资源化利用”分会,做《含Friedel盐飞灰基胶凝材料固化砷碱渣研究》报告。陈洪副研究员,南方科技大学,在“大宗硅铝基固废资源化利用”分会,做《基于工程弃土与赤泥的沸石转化及其在土壤修复中应用》报告。
第三届全国循环经济研究院中心负责人分会
召集人:曾现来副研究员
为推动循环经济的发展,普及循环经济相关科学知识,促进各高校循环经济研究院所和中心的学术交流,环境模拟与污染控制重点联合实验室、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循环经济分会(以下简称“分会”)在2020年6月29日上午在线上成功举办了全国循环经济院中心负责人分会。此次论坛与巴塞尔公约亚太区域中心承办的第十五届固体废物管理与技术国际会议背靠背进行,是继2018年以来举办的第三届全国循环经济院中心负责人论坛。此次会议吸引了140余位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参与。
清华大学/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循环经济分会专家委员会主任温宗国教授为分会致辞,清华大学/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循环经济分会秘书长曾现来副研究员、南开大学徐鹤教授主持了本次分会。来自南开大学循环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徐鹤教授做“废旧手机资源化技术研究”报告;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循环经济研究中心主任葛新权教授做题为“数字经济与绿色发展”的报告;北京工业大学循环经济研究院院长吴玉锋教授分享“固废循环多维绩效评价及适配政策模拟研究”;天津理工大学循环经济研究院院长李健教授做题为“京津冀循环经济发展现状及其面临问题”的报告;中南民族大学副校长杜冬云教授分享“基于系统集成的有机废弃物高效转化技术”;西北大学循环经济研究所所长徐波教授做题为“中国城市矿产上市公司投资价值分析”的报告;山东科技大学循环经济研究中心主任任一鑫教授做题为“矿区循环经济发展的构思”的报告;大唐国际高铝煤炭研发中心常务副主任孙俊民教授做报告“煤基固废循环利用的回顾与展望”。各位专家分享了在各自领域最新的研究进展,从学术、产业角度,涉及技术研发、管理政策、发展模式等各个角度,并对参会代表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论坛学术氛围浓厚,为我国循环经济领域提供了一个良好的交流平台。
资源循环与可持续工程分会
召集人:孙峙研究员,赵赫副研究员
2020年6月29日(星期一)下午,第十五届固体废物管理与技术国际会议的“资源循环与可持续工程(recycling of materials and sustainable engineering)”分会在线上顺利举行。
本次分会由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孙峙研究员、赵赫副研究员组织召集,有幸邀请了哈尔滨工业大学郭婉茜教授、东北大学尹华意教授、同济大学金伟教授、布鲁塞尔自由大学Prakash Venkatesan助理教授、拉普兰塔理工大学Eveliina Repo副教授、南方科技大学王树宾博士以及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孙峙研究员做了精彩报告,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相关企业的专家学者共150余人参与了本次分会。
会议重点针对有价资源包括稀土、锂、镍、钴、铜、铋等金属以及废水、污泥、生物质等低值废弃物的资源循环进行了报告,并对所采用高级氧化、电化学、湿法冶金、熔盐化学、有机溶剂化学等多种手段进行了精彩讨论,梳理了资源循环过程的关键问题与瓶颈,探讨了工业可持续发展的工作重点与方向。
冶炼危废资源化与污染控制分会
召集人:刘维副教授
冶炼危废产生强度大、有害元素含量高、环境风险大、有价金属提取难度大;随着《国家危险废物名录》(2016版)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税法》的实施,冶炼危废的无害化处置与资源化利用已经成为制约冶炼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研究适应我国冶炼危废特征的循环利用和污染协同控制理论体系,攻克整装成套的冶炼危废资源化利用技术,促进冶炼行业的绿色可持续发展,为提高我国资源利用效率和支撑“无废城市”建设提供科技保障。本会场将围绕冶炼危废的资源化与控制工程展开学术交流和讨论。在本会场,来自中国恩菲工程技术有限公司的郭亚光高级工程师,做《铜熔炼渣无害化综合回收新技术》报告。来自中国瑞林工程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的杨卫严高级工程师,做《富氧侧吹炉处置危废物的污染防治技术》报告。来自广东省资源综合利用研究所的刘牡丹高级工程师,做《低品位工业重金属污泥矿化-分选新技术》报告。来自中南大学的甘敏副教授,就《钢铁与市政危/固废协同处置技术》做报告。来自昆明理工大学的郑永兴副教授,做《锌冶炼炉底渣熔融选择性氧化回收铜铁应用基础研究》报告。来自湖南锐异资环科技有限公司的谢龙臣高级工程师,做《废旧铅酸电池清洁处理技术》报告。来自湖南江冶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甄必波工程师做《废旧锂电池单体全组分高效回收技术及装备》报告。最后,中南大学的刘维副教授做《含砷冶炼危废处理处置技术》报告并进行会议总结。
亚太区域国家塑料和微塑料管理分会
召集人:Agamuthu Pariatamby院士
2020年6月30日上午,第十五届固体废物管理与技术国际会议的“亚太区域国家塑料和微塑料管理(Asia-Pacific Regional Forum on Plastics and Microplastics)”分会在线上举行。
本次分会由马来西亚科学院Agamuthu Pariatamby院士组织召集,巴塞尔公约亚太区域中心助理主任赵娜娜作论坛开幕致辞。除Agamuthu Pariatamby外,分会邀请了韩国京畿大学环境能源工程系Seung-Whee Rhee教授、马来亚大学Fauziah S.H. 副教授、韩国忠南大学Yong-Chul Jang 教授、印度贾达普布尔大学工程技术学院Sadhan Kumar Ghosh院长/教授、安捷伦科技有限公司代表做了精彩报告,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相关企业的专家学者共300余人参与了本次分会。最后,会议组织者马来西亚科学院Agamuthu Pariatamby院士对本次分会进行了总结,会议圆满结束。本次会议有效促进了本领域专家学者们的学术交流,为全球塑料废物管理做出了一定贡献。
资源环境管理与可持续发展分会
召集人:唐旭教授
2020年6月30日上午,第十五届固体废物管理与技术国际会议——资源环境管理与可持续发展分会在云端成功举行。会议伊始,唐旭教授对出席分会的各位嘉宾表示热烈欢迎,并对分会的召开背景进行了介绍,随后,8位专家做了精彩的专题报告。
伦敦大学学院孟靖博士做了题为《国际贸易变化趋势及其对全球碳排放变化的影响》的报告;中国人民大学陈占明副教授做了《环境成本、贸易结构调整与中国发展阶段变迁——基于高耗能产业的证据》的报告;湖南大学谢锐教授做了题为《全球需求变动与中国碳排放强度:形成原因与驱动因素》的报告;北京师范大学孟凡鑫博士做了题为《基于食物-能源-水关联视角下的城市多资源要素协同管理研究》的报告;厦门大学孙传旺教授做了题为《城市机动车限行对大气污染的影响机制分析》的报告;中央财经大学常远副教授做了题为《中国高速铁路客运的能源与环境影响研究:足迹测算与政策启示》的报告;美国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项目科学家同凡博士做了题为《道路交通新技术的全生命周期气候变化与空气污染损害评估》的报告;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唐旭教授做了题为《不同核算视角下全球空气污染的驱动因素研究》的报告;最后,分会场召集人陈占明副教授和唐旭教授先后对本场分会进行了总结,交流了本领域进一步研究拓展的心得,并对各位嘉宾的精彩报告、听众朋友的认真参与、会务组的精心安排表示感谢!
区域化学品分会
召集人:陈源副研究员
2020年6月30日,在第十五届固体废物管理与技术国际会议大会期间,第三届区域化学品分会线上会议顺利召开。该分会由斯德哥尔摩公约亚太地区能力建设与技术转让中心/巴塞尔公约亚太中心主办,100余名国内外专家和代表参与了会议。
会议由巴塞尔公约亚太区域中心高级顾问Craig Boljkovac先生主持,巴塞尔公约亚太区域中心赵娜娜助理主任致开幕辞。巴塞尔公约亚太区域中心区域化学品管理室主任陈源博士/副研究员首先介绍了斯德哥尔摩公约亚太地区能力建设与技术转让中心工作计划。随后,六位专家从POPs物质, POPs废物和化学品的环境无害化管理方面进行分享。随后,清华大学环境学院副教授黄俊以“消防泡沫液中的PFAS:组分解析及水合电子还原降解”为题分享PFAS及其废物的无害化处理技术;瑞典厄勒布鲁大学教授Heidelore Fiedler以“PFAS的研究进展及管理法规”为题,以氟化物为主要对象,从国际公约管控和研究发现两个角度分享其研究成果。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刘国瑞研究员报告了水泥窑协同处置固废过程中多种POPs的产生机理;德国POPs环境咨询专家Roland Weber博士介绍多种POPs物质在材料循环过程中存在的风险;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刘建国副教授分析了2020年后中国化学品环境无害化管理战略与挑战;巴塞尔公约亚太区域中心区域废物管理室主任董庆银分析了巴塞尔公约、鹿特丹公寓、斯德哥尔摩公约和汞公约以及国际化学品管理战略协同机制。
青年学者分会
召集人:Abhishek Kumar Awasthi博士
2020年6月30日(星期二)下午,第十五届固体废物管理与技术国际会议分会“青年科学家/青年学者分会特别会议”(Special Session on Young Scientist Forum)在线上举行。
分会由清华大学环境学院 Abhishek Kumar Awasthi博士组织召集,来自中国、英国、美国、意大利、孟加拉国、奥地利、比利时、爱尔兰、印度等全球多个国家的11位年轻的专家、学者及参会人员共50余人参加了此次分会。清华大学曾现来副研究员代表清华大学教授/ 巴塞尔公约亚太区域中心李金惠执行主任做开幕致辞,由清华大学环境学院 Abhishek Kumar Awasthi博士做分会主持。伦敦布鲁内尔大学健康与生命科学学院,环境,健康与社会环境管理研究所Eleni Iacovidou博士作题为“从系统角度应对城市中心的无废物挑战”的报告。美国耶鲁大学工业生态中心环境工程专业在读博士T. Reed Miller先生作题为“通过延长产品寿命来减少浪费”的报告。意大利罗马萨皮恩扎大学计算机控制与管理工程系Idiano D’ Adamo副教授作题为“评估欧洲的废物管理:新的再利用和再循环指数”的报告。孟加拉国库尔纳库尔纳工程技术大学土木工程系Md.Rafizul Islam教授作题为“对孟加拉国库尔纳市废物处理场的潜在人类健康风险进行评估”的报告。波恩联合国大学可持续循环计划Keshav Parajuly博士作题为“循环经济的行为变化”的报告。奥地利维也纳水质量和资源管理研究所,比利时摩尔佛兰芒技术研究所在读博士Alexej Parchomenko先生作题为“保留功能并减少浪费–通过统计熵分析进行系统评估”的报告。爱尔兰利默里克大学电子与环境工程Michael Johnson博士后作题为“无废城市研究- 以爱尔兰为例”的报告。印度理工学院卡哈拉格普尔和澳大利亚科廷大学在读博士Venkata R.S.Cheela先生作题为“生命周期评估在智能城市综合废物管理系统开发中的应用- 以印度为例研究”的报告。上海第二工业大学电子废物研究中心Min Zhao博士作题为“微波技术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研究”的报告。印度GOPAInfraGmbH 公司可持续城市发展– 智能城市项目部 Loganath Radhakrishan博士作题为“城市污水处理系统的当前挑战和现状”的报告。生态环境部对外合作与交流中心斯德哥尔摩公约处张彩丽女士作题为“中国含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废物管理:现行做法和发现”的报告。
学生论坛
召集人:本多俊一博士、李金惠教授
2020年6月30日,第十五届固体废物管理与技术国际会议(暨2020全球废物论坛)学生论坛在线上平台精彩呈现,本次学生论坛邀请到了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日本东北大学、同济大学等国际范围内的多个高校的九名优秀学生代表就自己的研究内容进行报告、交流和讨论,报告主题也涉及到餐厨垃圾、建筑垃圾、危险废物的处理处置技术和资源化利用方法,还有涉及到最近广受关注的医疗废物管理方法的讨论。
本次学生论坛由联合国环境署(UN Environment)与清华大学巴塞尔公约亚太区域中心联合组织,旨在为系统建设无废城市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有助于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和绿色未来。联合国环境署是全球环境管理的主导机构,负责制定全球环境议程,并作为全球环境的权威倡导者,推动联合国系统内可持续发展的协调执行。
学生论坛由联合国环境署项目官员本多俊一博士主持。来自同济大学的许君清就《废轮胎热解炭黑的湿法复合炼胶技术》进行了报告,来自日本东北大学陆嘉麒分享了关于《基于放大实验对废弃聚氯乙烯脱氯回收工艺的事前生命周期评价》的研究,来自西南科技大学的何德军就《电解锰渣建材资源化研究现状与展望》进行了分享,这三位同学获得了本次学生论坛的前三名。此外,来自北京大学的刘云松同学就《碳质埃洛石纳米管对河道底泥中重金属的稳定化研究》进行了报告,来自清华大学的Qudsia Kanwal分享了关于《中国医疗废物管理:驱动因素、状态、影响、应对工具》的研究。本次分会共有来自不同高校的九名研究生同学进行报告,精彩纷呈。
第十五届固体废物管理与技术国际会议期间评选出了本届会议的11个优秀分会和10篇优秀会议论文。优秀分会和优秀论文名单见附件。
附件1.优秀分会:
附件2.优秀论文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