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6日-8日,第二十届固体废物管理与技术国际会议(以下简称“会议”)在北京成功举办,会议以“加快发展固废新质生产力,推动‘无废城市’建设”为主题,由清华大学、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驻华代表处、钢铁工业环境保护全国重点实验室、区域环境安全全国重点实验室等单位联合主办,由格林美股份有限公司协办,由巴塞尔公约亚太区域中心等8家单位承办,28家单位和期刊支持。
会议为期3天,设有全体大会、英文平行大会、37个分会、技术参观和企业展览等丰富活动,线下参会代表约1200人,线上参会代表覆盖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23个国家。会议于7月6日上午开幕,大会主席、清华大学环境学院长聘教授、巴塞尔公约亚太区域中心执行主任李金惠主持了开幕式,生态环境部副部长李高,大会科学委员会主席、美国国家工程院外籍院士、清华大学教授/环境科学与工程研究院院长郝吉明,大会联合主席、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研究员/院长席北斗,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会长郭承站以及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夏祖义出席开幕式并分别致辞。
会议邀请到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教授彭苏萍,新加坡工程院院士、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新加坡国立大学教授拉马克瑞斯纳·西拉姆(Seeram Ramakrishna),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环境化学与生态毒理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江桂斌,国家生态环保专家委员会委员侯立安,生态环境部固体废物与化学品司副司长温雪峰,生态环境部固体废物与化学品管理技术中心领导杨彬、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国际环境技术中心主任中村武弘(Takehiro Nakamura)等45位国内外专家、政府和企业代表出席全体大会并做主旨报告。
全体大会报告专家和主持人
7月7日,会议设立英文平行大会,邀请了加州大学(尔湾分校)教授奥莱德勒·奥冈塞坦(Oladele Ogunseitan)、特拉华大学教授塞林·阿里(Saleem H. Ali)、日本国家环境研究所教授藤井稔(Minoru Fujii)、国际废弃物管理协会教授绍丹·库马尔·高希(Sadhan Kumar Ghosh)等国际专家参会并做报告。联合国秘书长“无废”咨询委员会委员,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循环经济与气候变化卓越中心主席卡洛斯·席尔瓦·菲略(Carlos Silva Filho),城市网络秘书处高级项目官员克里斯托弗·迪杰纳尔(Christopher Di Gennaro),澳大利亚科廷大学副教授、全球南方网络创始联合主任阿提克·扎曼(Atiq Zamen),国际循环经济理事会创始人兼执行董事沙林尼·巴利亚(Shalini Bhalla), 缅甸仰光市城市发展委员会城市环境保护与清洁部门主任昂敏茂(Aung Myint Maw),马来西亚吉隆坡市卫生与环境部高级副主任诺哈亚蒂·马特·赛义德(Norhayati Mat Said),马来西亚彭亨州关丹市许可与市政服务局局长诺卡马瓦蒂·卡马尔(Norkamawati Kamal),浅蓝咨询公司,安德里亚和玛格丽特(Andrea and Margaux)等围绕“无废城市”建设国际实践与创新解决方案做相关报告。
同时,会议围绕“无废城市”建设、“碳中和”、大宗固体废物、生物质废物、危险废物、有机固废、生活垃圾、再生资源、新能源固废、新污染物等相关主题组织召开了“无废城市”建设管理与实践等37场分会,400余位专家学者、政府和企业代表和学生代表参加分会并做专题报告。
分会现场图
此外,会议注重成果展示,征集与议题相关的论文70篇、摘要230篇、墙报18篇,分别形成会议论文集和摘要集,并现场进行墙报展示,会议录用论文由大会科学委员会专家组织评选,评选出优秀论文13篇。会议期间特设企业展览,格林美、中鹏未来等10家企事业单位展示固体废物资源化产品、利用处置设备等创新成果,助力“无废城市”建设和“双碳”战略。
会议于7月8日中午闭幕,大会主席李金惠教授在闭幕式中指出,当前固体废物处理领域过度聚焦“高值化”,现行国家标准在水、气污染控制等方面存在缺失,难以保障环境质量和人体健康,在技术开发和市场应用时,必须进行全面的环境与健康影响评价,推动技术向更可持续和环境无害化方向迈进。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于2025年6月20日新成立的“化学品、废物和污染政府间科学政策委员会(ISPCWP)”,突显了国际社会对此的高度关注,呼吁各界专家积极贡献力量,凝聚“新质生产力”共识,共同提升化学品和固体废物综合管理水平。
7月8日下午会议组织了两条技术参观路线,实地考察了朝阳循环经济产业园(清洁焚烧中心—卫生填埋场—餐厨垃圾处理厂)和华新绿源环保股份有限公司(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处理参观),促进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推动产学研用闭环。
本届会议邀请了近500位国内外固体废物及交叉学科领域专家学者、政府部门和企业专家出席并作主旨报告,为高质量推进我国“无废城市”建设,推动科学技术发展和产学研政融合,讲好中国故事提供了重要的交流平台和技术支撑;此外,会议从策划-通知-组织-会场-宣传,全过程融入“无废”理念,践行“无废”“零碳”办会。